岩帅镇“抓六子”助力精准脱贫

刊发时间:2017-02-14 A2版  作者:罗新祥 李 兵

  本报讯   (记者   罗新祥   通讯员   李 兵)   沧源自治县岩帅镇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以“抓六子”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抓底子,精准识别。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岩帅镇始终瞄准贫困人口,坚持标准,精准识别,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建档立卡,分类施策。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34户4564人,其中通过发展生产占42.16%,易地搬迁占30.11%,社会保障占16.91%,发展教育占8.81%,生态补偿占2.02%,并通过强化到村到户,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2016年,岩帅镇脱贫摘帽目标任务达市级验收标准,全镇实际减贫人口879户2845人。
  抓班子,合力攻坚。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是实施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去年,省市县镇四级党委28个部门,共下派103名工作队员到岩帅镇驻村蹲点开展工作。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均享受了良好的扶贫政策,易地扶贫搬迁扶持517户,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扶持859户,产业带动政策扶持874户,教育帮扶政策扶持331户,转移就业政策扶持78户,金融帮持政策扶持180户,生态帮扶政策扶持265户。华能集团帮扶直过民族项目资金2307万元。省民政厅挂钩帮扶投入资金并牵线搭桥引进各类资金800多万元。
  抓房子,用好政策。实施农危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引导群众互帮互助,建房成本从最高1350元/平方米降低至400元/平方米,为建房群众每户节约1至3万元资金。2016年全镇8049户农户中,当年实施危房改造2714户,兑付农危改补助资金 7365.372万元。2016年,东米拉祜族行政村率先全面完成危房改造任务。
  抓脑子,提升技能。该镇把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提升技能,帮助贫困群众提升自身“造血”功能,让劳动者拥有一技之长。2016年,全镇共为当地群众举办各类培训班27期4453人次。新华村是全镇产业较为单一的村,2016年,该村共组织150余人外出打工,创收350余万元,群众增加了收入,建盖了新房。
  抓票子,夯实产业基础。该镇按照“一甘(甘蔗)、两叶(茶叶、烤烟)、三蛋(核桃、坚果、咖啡),不丢传统种养业”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稳定面积、提升效益上下功夫。2016年,全镇茶叶面积累计达3.28万亩,产值6500多万元;甘蔗4.18万亩,产值8000多万元;烤烟0.9万亩,产值2800多万元;核桃10.89万亩,初显产值355万元。生猪出栏29526头,产值4099.51万元;黄牛出栏4172头,产值2090.29万元。扶持建档立卡户种植红春、金丝楠木、秃杉等高价值经济林木31016株,做到户均种植10株以上。通过党建引领,在公曼村建立支部加电商网络平台,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种植苦荞2800亩、豌豆2100亩、油菜300亩,累计向418户建档立卡户发放能繁母猪790头,为159户建档立卡党员户每户发放价值1000元的鸡苗养殖。
  抓面子,扮靓美丽乡村。该镇针对农村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产生的大量垃圾污染,人畜不分离,污水自然排放等脏乱差臭现象,狠抓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工作队员实行分片包干,并指导各村把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进行管理,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引导群众在建房时进行厨卫革命,建设新房新村新家园,让群众人人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全力打造美丽佤山新农村。

返回
2025年07月05日  第748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岩帅镇“抓六子”助力精准脱贫

刊发时间:2017-02-14 A2版  作者:罗新祥 李 兵 【字体:大 中 小】

  本报讯   (记者   罗新祥   通讯员   李 兵)   沧源自治县岩帅镇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以“抓六子”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抓底子,精准识别。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岩帅镇始终瞄准贫困人口,坚持标准,精准识别,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建档立卡,分类施策。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34户4564人,其中通过发展生产占42.16%,易地搬迁占30.11%,社会保障占16.91%,发展教育占8.81%,生态补偿占2.02%,并通过强化到村到户,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2016年,岩帅镇脱贫摘帽目标任务达市级验收标准,全镇实际减贫人口879户2845人。
  抓班子,合力攻坚。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是实施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去年,省市县镇四级党委28个部门,共下派103名工作队员到岩帅镇驻村蹲点开展工作。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均享受了良好的扶贫政策,易地扶贫搬迁扶持517户,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扶持859户,产业带动政策扶持874户,教育帮扶政策扶持331户,转移就业政策扶持78户,金融帮持政策扶持180户,生态帮扶政策扶持265户。华能集团帮扶直过民族项目资金2307万元。省民政厅挂钩帮扶投入资金并牵线搭桥引进各类资金800多万元。
  抓房子,用好政策。实施农危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引导群众互帮互助,建房成本从最高1350元/平方米降低至400元/平方米,为建房群众每户节约1至3万元资金。2016年全镇8049户农户中,当年实施危房改造2714户,兑付农危改补助资金 7365.372万元。2016年,东米拉祜族行政村率先全面完成危房改造任务。
  抓脑子,提升技能。该镇把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提升技能,帮助贫困群众提升自身“造血”功能,让劳动者拥有一技之长。2016年,全镇共为当地群众举办各类培训班27期4453人次。新华村是全镇产业较为单一的村,2016年,该村共组织150余人外出打工,创收350余万元,群众增加了收入,建盖了新房。
  抓票子,夯实产业基础。该镇按照“一甘(甘蔗)、两叶(茶叶、烤烟)、三蛋(核桃、坚果、咖啡),不丢传统种养业”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稳定面积、提升效益上下功夫。2016年,全镇茶叶面积累计达3.28万亩,产值6500多万元;甘蔗4.18万亩,产值8000多万元;烤烟0.9万亩,产值2800多万元;核桃10.89万亩,初显产值355万元。生猪出栏29526头,产值4099.51万元;黄牛出栏4172头,产值2090.29万元。扶持建档立卡户种植红春、金丝楠木、秃杉等高价值经济林木31016株,做到户均种植10株以上。通过党建引领,在公曼村建立支部加电商网络平台,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种植苦荞2800亩、豌豆2100亩、油菜300亩,累计向418户建档立卡户发放能繁母猪790头,为159户建档立卡党员户每户发放价值1000元的鸡苗养殖。
  抓面子,扮靓美丽乡村。该镇针对农村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产生的大量垃圾污染,人畜不分离,污水自然排放等脏乱差臭现象,狠抓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工作队员实行分片包干,并指导各村把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进行管理,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引导群众在建房时进行厨卫革命,建设新房新村新家园,让群众人人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全力打造美丽佤山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