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固边好警官

——记沧源自治县班老边防派出所所长顾大勇(上)
刊发时间:2017-03-17 A1版  作者:王朝宇

编者按:
  不朽之名誉,独存于德。顾大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豪情万丈的誓言,他只是在扎根边防这些年,以一己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边防军人、一名派出所所长,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平凡,但他却将这平凡的每一件事,坚持了整整二十年。
  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临沧有漫长的边境线,更有数不清的白杨铁军守住前沿阵地,作为边防官兵,他们从未有过任何怨言。他们把青春奉献给这片热土,用岁月镌刻下守土尽责的誓言,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爱民固边好警官》(上中下),向读者介绍沧源自治县班老边防派出所所长顾大勇的感人事迹。

  “从1996年入伍至今,20多年的边防岁月让我深深爱上了这片热土和人民。”
  在同事眼里,他是守土尽责的忠诚卫士;在群众眼里,他是捐资助学的热心人;在孩子眼里,他是好心的“顾爸爸”。他,就是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边防派出所所长,顾大勇。
  自2010年5月调入班老边防派出所至今,顾大勇多次向困难家庭伸出援手,为需要帮助的群众架起希望的桥梁;他带领边防官兵利用网络平台呼吁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参与辖区扶贫帮困已经是第7个年头;顾大勇,从“幸福使者”到“希望之星”,从群众的“好警官”到人民的“好儿子”。
  “顾叔叔,快进来……”当田品恩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穿着再熟悉不过的军装进入家门时,腼腆又欢喜地迎了上去,这个12岁孩子口中的“顾叔叔”,就是顾大勇。
  2005年,田品恩出生在班老乡新寨村委会四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小品恩两个月大时,他的左眼黑眼珠里有个细小白点,一段时间后,黑眼珠越来越小,视力也越来越模糊,后来,小品恩彻底失明了。他的母亲也悄悄离开了家,再也没有回来过。
  在一次下乡走访中,顾大勇了解到小品恩的情况后,第一时间把孩子的病情和家庭情况发在了微博上,接着积极与昆明各家医院取得联系,咨询小品恩的病情是否可以医治?怎样治?要和什么专家联系?治好小品恩眼疾成了顾大勇的心头事,他为此四处奔忙。
  通过顾大勇在网上持续不断的求助,2015年3月,上海一个爱心团体为小品恩捐了15000元爱心捐款;同年,顾大勇带着小品恩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免费实施了义眼安装手术。
  第一次手术后,顾大勇把小品恩接到派出所照顾, “每天都是顾叔叔给我换药,给我买连环画,陪我一起玩……”提起在派出所度过的那一个多月,小品恩很开心。
  现在的小品恩乍看起来已经和常人无异,只是偶尔遇到强光还会流眼泪,顾大勇每次来看他时都会叮嘱品恩父亲很多生活上的细节,比如眼药水要随时滴、注意卫生等等。“孩子的病情顾所长比我还了解,小品恩也特别喜欢他,以前小品恩都还和我睡,现在长大了,要求我给他铺一张床,他自己睡。”小品恩的父亲田国强摸着孩子头,脸上溢出欣慰之情。
  在班老乡,顾大勇献爱心、乐助人的事例不胜枚举。在顾大勇的带动下,班老派出所掀起了“人人做公益”的热潮。班老派出所通过网络微博、社会慈善机构、爱心人士先后为辖区困难群众募捐爱心衣物13万余件;联手昆明普瑞眼科医院免费为8岁的佤族盲童王依不拉进行了眼角膜移植手术助其重见光明;联系社会爱心人士资助贫困生23名,累计发放助学金81200元。7年来,顾大勇通过网络微博、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累计为辖区困难群众募集爱心物资和善款总价值达100余万元。
  王小梅三姐弟住在下班老村一棵大榕树下,几年前,父母相继离世,三姐弟成了孤儿。“顾叔叔经常给我们送来钱和衣服,因为顾叔叔,我们才能继续上学。”王小梅对记者说。
  2013年,顾大勇在走访中知道了王小梅三姐弟的事,孩子失去父母已经很可怜了,不能再让他们上不了学。顾大勇当即协调班老中心校为三人减免了学杂费、住宿等全部费用,还通过网络为三姐弟捐助了生活费。
  现在王小梅已经读初三了,学习成绩非常好,她告诉记者,她的理想是以后像顾叔叔一样帮助更多的人:“我们课本上学过,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要做和顾叔叔一样的人。”
  “在顾大勇的带领下,我们派出所很多同事纷纷行动起来,杨再新民警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了两个大学生,现在所里形成了一种好的氛围,老百姓也越来越认可我们的工作。”派出所政治教导员宋文刚表示。
  人如其名,大智大勇。做公益的这些年,顾大勇也面对过不少的质疑声,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看到别人遇到困难伸出援手是自然的事情,他告诉记者,“不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不顾良心。”
  顾大勇利用网络微博等社会力量募集爱心物资和善款帮扶辖区困难儿童等先进事迹先后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道德观察》和《军事纪实》等栏目播出,赢得了驻地党委政府、辖区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先后被评为“感动临沧2011年度人物”、2012年度“公安边防部队爱民固边先进个人”、2015年“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云南省“十大最美戍边人物”、云南“国门之星”,并多次荣获三等功,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临沧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顾大勇自1996年入伍以来,边防岁月全献给了临沧这座边陲城市,一年365天,只有短短40天的时间是陪在家人身边的。对于顾大勇的孩子而言,一年只有一两次见到爸爸的机会。
  “他一个人坐飞机来看我,我去接他,他就站在那儿不过来,像是害羞,又像是认不出我。”提起自己的孩子,看得出顾大勇心怀内疚之情。但他话锋一转,认真地说,“哪有父亲不想念孩子的,但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割舍和奉献。佤族同胞同样是我的亲人,我在这里依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通过顾大勇和边防官兵做慈善、做公益,让我们佤族同胞对公益有了新的认识,百姓开始认可他们的工作,群众之间增强了凝聚力,我们开展工作也更有说服力。”班老乡乡长鲁俊博这样说。
  扎根边防二十载,顾大勇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美丽的阿佤山,践行着他守土有责的铮铮誓言。

返回
2025年07月04日  第751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爱民固边好警官

——记沧源自治县班老边防派出所所长顾大勇(上)

刊发时间:2017-03-17 A1版  作者:王朝宇 【字体:大 中 小】

编者按:
  不朽之名誉,独存于德。顾大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豪情万丈的誓言,他只是在扎根边防这些年,以一己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边防军人、一名派出所所长,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平凡,但他却将这平凡的每一件事,坚持了整整二十年。
  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临沧有漫长的边境线,更有数不清的白杨铁军守住前沿阵地,作为边防官兵,他们从未有过任何怨言。他们把青春奉献给这片热土,用岁月镌刻下守土尽责的誓言,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爱民固边好警官》(上中下),向读者介绍沧源自治县班老边防派出所所长顾大勇的感人事迹。

  “从1996年入伍至今,20多年的边防岁月让我深深爱上了这片热土和人民。”
  在同事眼里,他是守土尽责的忠诚卫士;在群众眼里,他是捐资助学的热心人;在孩子眼里,他是好心的“顾爸爸”。他,就是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边防派出所所长,顾大勇。
  自2010年5月调入班老边防派出所至今,顾大勇多次向困难家庭伸出援手,为需要帮助的群众架起希望的桥梁;他带领边防官兵利用网络平台呼吁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参与辖区扶贫帮困已经是第7个年头;顾大勇,从“幸福使者”到“希望之星”,从群众的“好警官”到人民的“好儿子”。
  “顾叔叔,快进来……”当田品恩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穿着再熟悉不过的军装进入家门时,腼腆又欢喜地迎了上去,这个12岁孩子口中的“顾叔叔”,就是顾大勇。
  2005年,田品恩出生在班老乡新寨村委会四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小品恩两个月大时,他的左眼黑眼珠里有个细小白点,一段时间后,黑眼珠越来越小,视力也越来越模糊,后来,小品恩彻底失明了。他的母亲也悄悄离开了家,再也没有回来过。
  在一次下乡走访中,顾大勇了解到小品恩的情况后,第一时间把孩子的病情和家庭情况发在了微博上,接着积极与昆明各家医院取得联系,咨询小品恩的病情是否可以医治?怎样治?要和什么专家联系?治好小品恩眼疾成了顾大勇的心头事,他为此四处奔忙。
  通过顾大勇在网上持续不断的求助,2015年3月,上海一个爱心团体为小品恩捐了15000元爱心捐款;同年,顾大勇带着小品恩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免费实施了义眼安装手术。
  第一次手术后,顾大勇把小品恩接到派出所照顾, “每天都是顾叔叔给我换药,给我买连环画,陪我一起玩……”提起在派出所度过的那一个多月,小品恩很开心。
  现在的小品恩乍看起来已经和常人无异,只是偶尔遇到强光还会流眼泪,顾大勇每次来看他时都会叮嘱品恩父亲很多生活上的细节,比如眼药水要随时滴、注意卫生等等。“孩子的病情顾所长比我还了解,小品恩也特别喜欢他,以前小品恩都还和我睡,现在长大了,要求我给他铺一张床,他自己睡。”小品恩的父亲田国强摸着孩子头,脸上溢出欣慰之情。
  在班老乡,顾大勇献爱心、乐助人的事例不胜枚举。在顾大勇的带动下,班老派出所掀起了“人人做公益”的热潮。班老派出所通过网络微博、社会慈善机构、爱心人士先后为辖区困难群众募捐爱心衣物13万余件;联手昆明普瑞眼科医院免费为8岁的佤族盲童王依不拉进行了眼角膜移植手术助其重见光明;联系社会爱心人士资助贫困生23名,累计发放助学金81200元。7年来,顾大勇通过网络微博、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累计为辖区困难群众募集爱心物资和善款总价值达100余万元。
  王小梅三姐弟住在下班老村一棵大榕树下,几年前,父母相继离世,三姐弟成了孤儿。“顾叔叔经常给我们送来钱和衣服,因为顾叔叔,我们才能继续上学。”王小梅对记者说。
  2013年,顾大勇在走访中知道了王小梅三姐弟的事,孩子失去父母已经很可怜了,不能再让他们上不了学。顾大勇当即协调班老中心校为三人减免了学杂费、住宿等全部费用,还通过网络为三姐弟捐助了生活费。
  现在王小梅已经读初三了,学习成绩非常好,她告诉记者,她的理想是以后像顾叔叔一样帮助更多的人:“我们课本上学过,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要做和顾叔叔一样的人。”
  “在顾大勇的带领下,我们派出所很多同事纷纷行动起来,杨再新民警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了两个大学生,现在所里形成了一种好的氛围,老百姓也越来越认可我们的工作。”派出所政治教导员宋文刚表示。
  人如其名,大智大勇。做公益的这些年,顾大勇也面对过不少的质疑声,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看到别人遇到困难伸出援手是自然的事情,他告诉记者,“不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不顾良心。”
  顾大勇利用网络微博等社会力量募集爱心物资和善款帮扶辖区困难儿童等先进事迹先后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道德观察》和《军事纪实》等栏目播出,赢得了驻地党委政府、辖区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先后被评为“感动临沧2011年度人物”、2012年度“公安边防部队爱民固边先进个人”、2015年“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云南省“十大最美戍边人物”、云南“国门之星”,并多次荣获三等功,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临沧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顾大勇自1996年入伍以来,边防岁月全献给了临沧这座边陲城市,一年365天,只有短短40天的时间是陪在家人身边的。对于顾大勇的孩子而言,一年只有一两次见到爸爸的机会。
  “他一个人坐飞机来看我,我去接他,他就站在那儿不过来,像是害羞,又像是认不出我。”提起自己的孩子,看得出顾大勇心怀内疚之情。但他话锋一转,认真地说,“哪有父亲不想念孩子的,但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割舍和奉献。佤族同胞同样是我的亲人,我在这里依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通过顾大勇和边防官兵做慈善、做公益,让我们佤族同胞对公益有了新的认识,百姓开始认可他们的工作,群众之间增强了凝聚力,我们开展工作也更有说服力。”班老乡乡长鲁俊博这样说。
  扎根边防二十载,顾大勇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美丽的阿佤山,践行着他守土有责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