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边境更加美丽安宁

——镇康县深入推进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
刊发时间:2017-03-24 A1版  作者:字学林

  边陲镇康,阿数瑟的故乡。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96公里,有1个国家级二类口岸和6个边民互市点,是中缅交往的重要通道和滇西南进入东南亚的陆上捷径和重要口岸之一。全县四乡三镇中,有南伞、勐捧、勐堆3个边境乡(镇),14个边境行政村(社区)71个自然村。由于地理历史社会原因,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群众生产生活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面临多重挑战。
  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康县坚持“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和宗教工作“四句话”的基本方针,牢固树立“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扎实推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从2015年到2017年,以南伞、勐捧、勐堆3个边境乡(镇)的1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 71个自然村,9852户,37426人为范围,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领,围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目标,以安居房建设和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为重点,实施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6项工程,整合资源,整村推进,项目到村,扶持到户,全面改善和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做到“一年打基础,二年大变样,三年实现目标”。
  镇康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沿边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沿边地区脱贫致富、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密切党群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大事来抓。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沿边一线调研指导,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及时协调解决。成立了沿边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明确部门职责。定期不定期召开全县沿边行动协调会议,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及时解决困难问题,为工作推进提供决策保障。
  加强宣传,充分利用手机、电视、广播等媒体,组织相关部门深入沿边村、组、户开展宣传,调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参与沿边建设,增强群众自我发展的意识。统筹协调,全力调动和充分整合各级部门力量,注重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多方争取项目支持,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确保项目资金得到合理利用和建设取得实效。
  健全制度,明确每一个沿边行政村由一名县处级领导挂钩,县级相关部门分别挂钩帮扶一个行政村,把各部门的建设任务列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对县直部门和边境乡(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建立项目监督检查制度,严格管理使用资金,严格报批程序和手续,注重痕迹管理。项目完工后,项目实施村组制定管护制度,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规划先行,围绕“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以科学规划引领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组建专业规划工作队伍,广泛征求部门和群众意见建议,制定出台《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已完成12个沿边行政村方案和71个沿边自然村规划。共涉及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等6大工程29个项目。
  加强边境维稳,坚持党建、扶贫、维稳“三推进”。“2·09”事件以来,镇康县团结和号召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义无反顾、无怨无悔投入到边境维稳处突工作中,广大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基层民兵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付出了巨大努力。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镇康县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取得明显突破。产业培育成效初显,全县建成农业产业基地200万亩,打造了一批农业庄园和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158个,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2户,基本实现一个产业配套一个龙头企业,民族地区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沿边14个行政村群众出行难、饮水难问题有效缓解,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文体广播、通讯、医疗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民族文化活力凸显, “阿数瑟”民间民俗文化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康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得到有效保障。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守边固边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增强,共同维护边境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通过深入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镇康县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睦邻友好的繁荣昌盛喜人景象。
  边陲镇康,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当仁不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一路高歌猛进。

返回
2025年07月04日  第752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为了边境更加美丽安宁

——镇康县深入推进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

刊发时间:2017-03-24 A1版  作者:字学林 【字体:大 中 小】

  边陲镇康,阿数瑟的故乡。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96公里,有1个国家级二类口岸和6个边民互市点,是中缅交往的重要通道和滇西南进入东南亚的陆上捷径和重要口岸之一。全县四乡三镇中,有南伞、勐捧、勐堆3个边境乡(镇),14个边境行政村(社区)71个自然村。由于地理历史社会原因,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群众生产生活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面临多重挑战。
  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康县坚持“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和宗教工作“四句话”的基本方针,牢固树立“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扎实推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从2015年到2017年,以南伞、勐捧、勐堆3个边境乡(镇)的1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 71个自然村,9852户,37426人为范围,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领,围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目标,以安居房建设和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为重点,实施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6项工程,整合资源,整村推进,项目到村,扶持到户,全面改善和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做到“一年打基础,二年大变样,三年实现目标”。
  镇康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沿边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沿边地区脱贫致富、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密切党群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大事来抓。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沿边一线调研指导,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及时协调解决。成立了沿边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明确部门职责。定期不定期召开全县沿边行动协调会议,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及时解决困难问题,为工作推进提供决策保障。
  加强宣传,充分利用手机、电视、广播等媒体,组织相关部门深入沿边村、组、户开展宣传,调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参与沿边建设,增强群众自我发展的意识。统筹协调,全力调动和充分整合各级部门力量,注重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多方争取项目支持,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确保项目资金得到合理利用和建设取得实效。
  健全制度,明确每一个沿边行政村由一名县处级领导挂钩,县级相关部门分别挂钩帮扶一个行政村,把各部门的建设任务列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对县直部门和边境乡(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建立项目监督检查制度,严格管理使用资金,严格报批程序和手续,注重痕迹管理。项目完工后,项目实施村组制定管护制度,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规划先行,围绕“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以科学规划引领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组建专业规划工作队伍,广泛征求部门和群众意见建议,制定出台《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已完成12个沿边行政村方案和71个沿边自然村规划。共涉及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等6大工程29个项目。
  加强边境维稳,坚持党建、扶贫、维稳“三推进”。“2·09”事件以来,镇康县团结和号召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义无反顾、无怨无悔投入到边境维稳处突工作中,广大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基层民兵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付出了巨大努力。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镇康县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取得明显突破。产业培育成效初显,全县建成农业产业基地200万亩,打造了一批农业庄园和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158个,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2户,基本实现一个产业配套一个龙头企业,民族地区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沿边14个行政村群众出行难、饮水难问题有效缓解,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文体广播、通讯、医疗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民族文化活力凸显, “阿数瑟”民间民俗文化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康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得到有效保障。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守边固边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增强,共同维护边境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通过深入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镇康县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睦邻友好的繁荣昌盛喜人景象。
  边陲镇康,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当仁不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一路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