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县全力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
本报讯 (通讯员 关汪武) 近年来,沧源自治县以6个沿边乡(镇)23个行政村为沿边三年行动计划主战场,深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培育壮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沿边乡(镇)、村发展发生新变化。
由于受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沧源各项事业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沿边区域经济发展滞后。2015年以前,全县6个沿边乡(镇)23个行政村共有贫困人口1232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578户,农村危房改造户5004户。两年多来,该县积极采取“上级部门支持、市级协调、县级整合、社会帮扶、群众主体、整合资源、集中实施”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加大沿边乡(镇)、村的扶持力度,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016年末,6个沿边乡(镇)23个行政村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577户,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311人。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该县把产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群众增收作为脱贫的关键,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力点,加大培育壮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工作力度,在6个沿边乡(镇)23个行政村发展经济林及林下作物5306亩,特色经济林20000亩,畜禽养殖24626只;6个沿边乡(镇)23个行政村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55.9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乡村公路硬化123.8公里,村内道路硬化建设24公里;完成3个沿边乡(镇)有线电视光缆建设,有效解决了边境村群众收听收看市、县节目难问题。
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使该县沿边乡(镇)、村达到了“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五通”,即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互联网;“八有”,即有合格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有合格卫生室和村医、有宜居生活环境、有抗震安居房、有高稳产农田地、有经济作物、有商品畜、有劳动技能;“三达到”,即贫困发生下降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达到要求。通过危房改造挪“穷窝”、培育产业改“穷业”、夯实基础换“穷貌”、提升能力拔“穷根”,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较好地展示了国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