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临沧傣语电影译制工作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和交流

刊发时间:2017-04-03 A3版  作者:俸金荣 王孟萍

  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是指通过后期译配,将国产影片制作成少数民族语言对白电影,并通过农村电影放映呈现给观众。民族语电影承载着推动祖国电影事业更好地发展和为少数民族人民服务的使命。它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精神状态、人生态度。
  开展临沧傣语电影译制的现实意义。增进傣族和其他民族的交流,促进民族团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群众文化及娱乐活动极为匮乏,没有电视机、录音机、村寨里最多只有个大喇叭,当时的语言发展并没有满足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非常低。傣族群众亲切的把译制的傣语电影称为“傣家电影”,傣语电影译制丰富了傣族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傣语电影译制、放映向广大傣族群众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国家法律、法规等。同时也让傣族群众了解了其他民族文化,激发了傣族群众与祖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炽热感情。
  秉承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加强民族文化创造力。电影译制是第二次创作,译制过程中既要尊重原片、尊重异域文化差异,又要适应本民族的欣赏和语言习惯,不仅要还原原片还要满足译制影片所要达到的技术、艺术和政策等要求,翻译剧本时把握语言能力、确保翻译的完整性和与民族思维习惯相结合的译制要求。这样,译制与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丰富了傣族的语言词汇等,进而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
  强化民族文化抢救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面对汉文化的强大冲击,新闻媒体及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傣族语言文字受到很大影响,傣语的使用能力呈明显下降趋势,临沧傣族地区傣文使用呈断代式发展,傣族领导讲话、群众发言、有关材料宣传等都被汉语所代替,使用傣语的范围在逐渐缩小,傣文化精髓的传承面临着断代的威胁,傣族文学作品减少,呈现没有作家也没有读者的窘境,民族文化传承畸形发展,传统文化被遗忘,傣语电影译制配音对临沧傣族文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保持边疆和谐稳定,促进傣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临沧少数民族众多,分布范围广,常常因听不懂汉语而无法很好的欣赏汉语电影,无法进行汉语交流。傣语电影放映让傣族群众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保证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和稳定。傣语科教片的放映还向广大傣族群众传播科学种植养殖技术、保护环境常识、生活常识、预防疾病、防范诈骗等科学文化知识,让傣族群众增长见识,促进傣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做好临沧傣语电影译制工作的几点建议。重视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文化惠民工程,它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也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与帮助。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需要全面提高和持续发展,更加离不开各方的全力支持和更多的投入。要充分认识做好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关心支持译制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的问题,调动译制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加大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的投入。目前,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单位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人员编制不足,译制设备更新维护、录音棚改造、前期对白录音制作、后期制作等需要大量经费作为保障。只有增加对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经费的投入,才能保证设备的增加和更新,提高译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加快少数民族语影片审核进度及影片节目进入平台速度。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的目标是实现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看到、看懂、看好电影”,少数民族群众更多关注的是影片本身带来的文化及信息;改变电影审核传统方式及缩短译制影片上数字节目中心时间,让少数民族群众能及时看到最新的电影。
  加强傣语译制配音人才队伍建设。傣语译制人才培养是傣语电影译制事业发展的关键。提高译制人员的素质。加强译制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少数民族译制人员的制作水平和翻译剧本时把握语言的能力,转变译制思维方式,确保翻译的完整性和与民族思维习惯相统一,不断打造出深受本民族群众喜爱的译制精品;加强译制人员的责任心。民族责任心、工作责任感对影视译制工作这一项纷繁复杂的工程至关重要,需要集体劳动、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做出优秀作品,每个环节上都要做到一丝不苟。改变人才培养方式,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和内部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相结合,培养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青年人才。
  改变传统翻译模式,以文化传承和文化引导为主。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高科技领域出现了很多傣语不易表达的新现象、新概念,翻译不得不借用汉语或英文等外来词,而过多的借用外来词使得有些古老的事物消失,傣语纯正度下降,传统元素越来越小。翻译难度增大,只有在译制过程中不断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巧妙翻译新词汇,让语言不断丰富,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傣族群众对电影译制节目不断变化的需求。
  增加傣族地区傣语电影放映场次,倡导群众学习傣语、傣文。临沧傣族地区分布较广,傣语译制影片放映供不应求,增加放映场次可以增强对母语保护意识、民族自觉意识、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意识,促进傣族文学发展。只有在傣族地区积极倡导群众学习傣语傣文,才能更好的传承傣族文化,也为傣语电影的译制和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返回
2025年07月05日  第753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做好临沧傣语电影译制工作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和交流

刊发时间:2017-04-03 A3版  作者:俸金荣 王孟萍 【字体:大 中 小】

  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是指通过后期译配,将国产影片制作成少数民族语言对白电影,并通过农村电影放映呈现给观众。民族语电影承载着推动祖国电影事业更好地发展和为少数民族人民服务的使命。它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精神状态、人生态度。
  开展临沧傣语电影译制的现实意义。增进傣族和其他民族的交流,促进民族团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群众文化及娱乐活动极为匮乏,没有电视机、录音机、村寨里最多只有个大喇叭,当时的语言发展并没有满足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非常低。傣族群众亲切的把译制的傣语电影称为“傣家电影”,傣语电影译制丰富了傣族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傣语电影译制、放映向广大傣族群众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国家法律、法规等。同时也让傣族群众了解了其他民族文化,激发了傣族群众与祖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炽热感情。
  秉承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加强民族文化创造力。电影译制是第二次创作,译制过程中既要尊重原片、尊重异域文化差异,又要适应本民族的欣赏和语言习惯,不仅要还原原片还要满足译制影片所要达到的技术、艺术和政策等要求,翻译剧本时把握语言能力、确保翻译的完整性和与民族思维习惯相结合的译制要求。这样,译制与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丰富了傣族的语言词汇等,进而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
  强化民族文化抢救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面对汉文化的强大冲击,新闻媒体及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傣族语言文字受到很大影响,傣语的使用能力呈明显下降趋势,临沧傣族地区傣文使用呈断代式发展,傣族领导讲话、群众发言、有关材料宣传等都被汉语所代替,使用傣语的范围在逐渐缩小,傣文化精髓的传承面临着断代的威胁,傣族文学作品减少,呈现没有作家也没有读者的窘境,民族文化传承畸形发展,传统文化被遗忘,傣语电影译制配音对临沧傣族文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保持边疆和谐稳定,促进傣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临沧少数民族众多,分布范围广,常常因听不懂汉语而无法很好的欣赏汉语电影,无法进行汉语交流。傣语电影放映让傣族群众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保证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和稳定。傣语科教片的放映还向广大傣族群众传播科学种植养殖技术、保护环境常识、生活常识、预防疾病、防范诈骗等科学文化知识,让傣族群众增长见识,促进傣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做好临沧傣语电影译制工作的几点建议。重视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文化惠民工程,它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也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与帮助。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需要全面提高和持续发展,更加离不开各方的全力支持和更多的投入。要充分认识做好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关心支持译制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的问题,调动译制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加大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的投入。目前,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单位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人员编制不足,译制设备更新维护、录音棚改造、前期对白录音制作、后期制作等需要大量经费作为保障。只有增加对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经费的投入,才能保证设备的增加和更新,提高译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加快少数民族语影片审核进度及影片节目进入平台速度。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的目标是实现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看到、看懂、看好电影”,少数民族群众更多关注的是影片本身带来的文化及信息;改变电影审核传统方式及缩短译制影片上数字节目中心时间,让少数民族群众能及时看到最新的电影。
  加强傣语译制配音人才队伍建设。傣语译制人才培养是傣语电影译制事业发展的关键。提高译制人员的素质。加强译制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少数民族译制人员的制作水平和翻译剧本时把握语言的能力,转变译制思维方式,确保翻译的完整性和与民族思维习惯相统一,不断打造出深受本民族群众喜爱的译制精品;加强译制人员的责任心。民族责任心、工作责任感对影视译制工作这一项纷繁复杂的工程至关重要,需要集体劳动、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做出优秀作品,每个环节上都要做到一丝不苟。改变人才培养方式,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和内部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相结合,培养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青年人才。
  改变传统翻译模式,以文化传承和文化引导为主。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高科技领域出现了很多傣语不易表达的新现象、新概念,翻译不得不借用汉语或英文等外来词,而过多的借用外来词使得有些古老的事物消失,傣语纯正度下降,传统元素越来越小。翻译难度增大,只有在译制过程中不断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巧妙翻译新词汇,让语言不断丰富,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傣族群众对电影译制节目不断变化的需求。
  增加傣族地区傣语电影放映场次,倡导群众学习傣语、傣文。临沧傣族地区分布较广,傣语译制影片放映供不应求,增加放映场次可以增强对母语保护意识、民族自觉意识、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意识,促进傣族文学发展。只有在傣族地区积极倡导群众学习傣语傣文,才能更好的传承傣族文化,也为傣语电影的译制和发展培养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