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祭扫绿色祭祀成为时尚
“春雨杏花满清明,追思犹怨水烟清。”清明期间,人们携着纸钱、食物等祭祀之物,怀着无尽的忧伤与怀念,穿梭于先人的墓地以寄哀思,各地的山林和墓园皆出现一幅幅扶老携幼,缅怀祖先的温情画面。
祭祀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祖扫墓、追念先人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它表达了人们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尽孝的感情,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孝道、重视感恩的道德情怀。
然而,目前各种不文明的祭扫方式、或者过于传统的祭祀行为,已经严重触碰了当下的生态底线。当PM2.5爆表不断,节日变“劫日”;当“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节日变“堵日”;当行人所到之处,垃圾遍地、纸屑纷飞;当扫墓引发火灾的事故不绝于耳;当低俗祭祀品受亲睐……凡此种种,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传统祭祀方式的反思。
连续几年来,临沧市文明办等部门在媒体上发出文明祭扫的倡议,倡导厚养薄葬、文明祭扫、移风易俗、破除陋习,以及集体共祭、家庭追思、网上祭祀、鲜花祭奠、植树思亲等现代、文明、节俭、环保、健康的祭扫方式。沧源自治县组织未成年人在网上向革命先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学习祖国历史、学习英模事迹。全市各地都在清明祭祀中移风易俗,文明祭祀正在成为一种新风尚被倡导。
多地都在努力尝试,但从效果和影响范围来看,改变清明扫墓中的不良习俗还任重道远。让文明祭祀成为一个大的潮流趋势,需要制度保障和行为约束来促使人们观念的扭转。提供环保节能的祭祀方式,严格执行禁鞭禁烟制度,一定的行政力量介入是必要的,或是从车辆安排上保障人们出行的方便,或是做到及时的车辆疏通,还原清明“文明”和“安全”的本质。禁止公车扫墓,营造“政治文明”,在狠抓作风建设的社会语境下,借清明节吹“清明”之风,不仅是整治社会风气的要求,也是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
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告别陋习,文明祭祀”的先行者、带头人,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要移风易俗,文明祭奠,坚决摒弃封建迷信的祭奠方式,不在公共场所焚烧纸钱、摆放祭品、抛撒冥币、燃放鞭炮,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妨碍和影响公共安全。自觉遵守森林高火险期规定,不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林区,不在森林防火区域吸烟、焚香、燃烛、烧纸、野炊和燃放烟花、鞭炮、孔明灯,竭力减少森林火灾隐患。
清明节祭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先人的敬仰,很多祭祀礼仪一直传承至今。我们在大力倡导文明祭祀的同时,相关职责部门更应强化源头管理,从生产、流通等各环节规范祭祀市场的监管,不让那些宣扬封建迷信、庸俗文化的祭祀用品流向市场,真正让清明祭扫更“清明”。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献一束鲜花,培几捧新土,种一棵小树,写一首诗,又何尝不是对先人的恭敬呢?借着思念和追忆在记忆深处触摸、感受亲情的温暖,才是清明祭奠的真正意义和情怀。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祭扫追念的最终目的在于践行美德并发扬光大,这正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道德根基。因此,只有当文明祭扫、绿色祭祀成为一种流行方式,才能让清明节真正回归本义,在“清清明明”中追思先人,启迪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