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影德昂族“做大贡”
西南边陲云南镇康南伞,中缅边境线上崛起的新城!虽已即将进入隆冬时节,却没有冬季万物枯萎、萧条寒冷的滋味,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绿荫丛中的新楼清新靓丽,林鲜花艳的公园安逸舒适,科学规范的街道马路宽敞整洁,水洗般洁净的蓝天,时有洁白的云朵飘逸。
离镇康县城南伞镇约两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大青树(大叶榕)环绕、崖弄山把守、顺山梁而建的山寨,它叫“硝厂沟”,硝厂沟居住着700多德昂族村民。近日,随摄影家协会参与了寨里的“做大贡”(也叫赶摆)采风活动,浓郁的节日气氛、热闹的活动场面、别致的民族风情、独特的边境韵味、神秘庄重的佛教祭祀活动,令人难以忘怀。
德昂族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全国不到两万人的一个较少民族,分布在云南省3个地(州)9个县(市)。除潞西市的三台山和镇康县的军赛两地外,其他德昂族与景颇、汉、傈僳、佤等民族分寨而居,其中有少数村寨间杂在坝区傣族村落之间。德昂族又是一个跨境民族,缅甸有一定数量的德昂族。
做大贡、做摆(傣族称“赶摆”),是德昂族最为隆重的宗教祭祀活动。年过半百的姚国强老汉告诉我们,此次活动25个寨子、一共来了近3000人,多为妇女同胞,多数寨子都带象脚鼓来。缅甸那边来了14个村、800多人,缅甸来的人多数住在寨子里的亲戚家里,南伞周边的村寨都来了,傣族寨子来两个,佤族寨子来四个,其余的都是德昂族寨子。
象脚鼓阳刚奔放,铓锣声悦耳动听,身着节日盛装的德昂族、傣族、佤族、景颇族、汉族欢聚一堂,有的在院子里载歌载舞,展示优美的舞姿;有的在佛寺大殿里拜佛行礼,供奉祭品。姚国强的女婿曹正军,对本民族的风俗烂熟于心。
德昂族的服饰,五彩缤纷。男子多穿蓝 、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
腰箍是德昂族妇女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成年德昂族姑娘都会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篾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相传,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的习俗的延续。其来历缘于一个美丽的传说,说德昂族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起初男人都长一个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将男人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篾编成圈将她们套住。现在的腰箍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德昂族成年妇女以佩带腰箍多为荣,认为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青年男女谈恋爱,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欢心,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篾腰箍,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腰箍又成了爱情的信物。
德昂人居住的竹楼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传说诸葛亮率兵南征,突遭袭击,受伤遇险,阿诺姑娘来相救,化险为夷生感情。重任在肩诸葛亮,依依不舍别阿诺,留下帽子作信物。痴情阿诺苦等盼,十八年光阴情不移。熟料晴天霹雳传死讯,心碎肠断,呆立村头,注目东路,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晴阿诺消失,原地现房诸葛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