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刊发时间:2017-04-18 A1版  作者:杨振宇 李典盛

优化结构  突出特色  创新方式

我市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本报讯   (通讯员  杨振宇   李典盛)   我市围绕实施“27241”脱贫工程,认真履行产业扶贫牵头责任、推动责任和督导责任,研究制定产业精准脱贫行动计划,建立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挂钩服务工作机制,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抓好贫困乡镇(村)核桃、茶叶、甘蔗、烤烟、咖啡、橡胶等特色经作产业,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向最适宜区域聚集发展,已退出海拔高、坡度大、运距远的低质低产甘蔗基地10万亩以上,退出的耕地因地制宜发展水果等高效益产业。咖啡、核桃、澳洲坚果等产业通过加强管护提高了挂果率和产品质量,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得以较快提升。去年全市共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151万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280余万亩。
  积极推进贫困地区畜牧业向良种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大力推广优质牧草种植、科学养殖、疫病防治等配套技术,重点发展草食畜和生猪、家禽等养殖业,引入当地畜禽养殖龙头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扶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推动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加快发展,着力打造高原生态山地牧业,带动贫困户运用科学养殖方法实现增收。去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生猪存栏达65.03万头,出栏55.24万头,肉牛存栏17.68万头,出栏4.38万头,肉羊存栏21.63万只,出栏16.51万只,家禽存栏219.3万羽,出栏203.43万羽,能繁母猪存栏8.15万头,能繁母牛存栏5.05万头。
  加快发展短平快特色产业,立足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状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示范为引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施“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选准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致富产业,确保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短平快产业实现快速增收致富。积极推广林药、林菌、林畜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重点扶持发展石斛、茯苓、滇重楼、滇龙胆、续断、魔芋等林下产业;大力发展山地牧业,重点扶持发展山地乌骨鸡、黑山羊、云岭牛等畜禽养殖;加快发展生态淡水渔业,积极扶持发展稻田养鱼、池塘精养、库区网箱养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特色养殖、特色药材等新兴产业,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1项以上短平快特色产业。2016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发展种植中药材5.95万亩,蔬菜7.93万亩,魔芋5.8万亩,马铃薯4.2万亩,油料2.98万亩,其他特色产品如水果5.03万亩,蚕桑1.49万亩,稻田养殖0.46万亩。
  农场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有效带动了特色农产品销售,促进了贫困户增收。云县正在快速推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临翔区启动建设市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成立了临沧农购网络服务有限公司,“临农e购”电子商务平台已于去年7月正式上线运营;镇康、耿马、沧源3县启动建设县(区)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项目;市级补助建设的云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已挂牌运营;凤庆县已建设“天之凤”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并正在筹建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全市14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项目已启动实施;中国邮政临沧分公司已于2016年5月在临翔区建设完成临沧农特产品电商网店,并在8县(区)各选择1个点作为电商示范点,开展乡、村电商销售、购买、物流一体化的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创业人才培训,扶持培育大中专院校学生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积极销售我市特色农产品。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市咖啡、红糖、茶叶、生态土鸡、生态猪肉等特色农产品将逐步成为农产品电商新宠,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增收。
  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开始起步,坚持把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围绕全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结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培育农业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景观农业、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庄园、特色餐饮、民族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打造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产业,推动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让贫困群众在产品附加值增值、产业链延伸、休闲观光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确保每个贫困县都有2个以上生态文化旅游特色村。

返回
2025年07月05日  第754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我市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刊发时间:2017-04-18 A1版  作者:杨振宇 李典盛 【字体:大 中 小】

优化结构  突出特色  创新方式

我市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本报讯   (通讯员  杨振宇   李典盛)   我市围绕实施“27241”脱贫工程,认真履行产业扶贫牵头责任、推动责任和督导责任,研究制定产业精准脱贫行动计划,建立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挂钩服务工作机制,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抓好贫困乡镇(村)核桃、茶叶、甘蔗、烤烟、咖啡、橡胶等特色经作产业,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向最适宜区域聚集发展,已退出海拔高、坡度大、运距远的低质低产甘蔗基地10万亩以上,退出的耕地因地制宜发展水果等高效益产业。咖啡、核桃、澳洲坚果等产业通过加强管护提高了挂果率和产品质量,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得以较快提升。去年全市共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151万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280余万亩。
  积极推进贫困地区畜牧业向良种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大力推广优质牧草种植、科学养殖、疫病防治等配套技术,重点发展草食畜和生猪、家禽等养殖业,引入当地畜禽养殖龙头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扶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推动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加快发展,着力打造高原生态山地牧业,带动贫困户运用科学养殖方法实现增收。去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生猪存栏达65.03万头,出栏55.24万头,肉牛存栏17.68万头,出栏4.38万头,肉羊存栏21.63万只,出栏16.51万只,家禽存栏219.3万羽,出栏203.43万羽,能繁母猪存栏8.15万头,能繁母牛存栏5.05万头。
  加快发展短平快特色产业,立足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状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示范为引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施“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选准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致富产业,确保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短平快产业实现快速增收致富。积极推广林药、林菌、林畜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重点扶持发展石斛、茯苓、滇重楼、滇龙胆、续断、魔芋等林下产业;大力发展山地牧业,重点扶持发展山地乌骨鸡、黑山羊、云岭牛等畜禽养殖;加快发展生态淡水渔业,积极扶持发展稻田养鱼、池塘精养、库区网箱养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特色养殖、特色药材等新兴产业,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1项以上短平快特色产业。2016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发展种植中药材5.95万亩,蔬菜7.93万亩,魔芋5.8万亩,马铃薯4.2万亩,油料2.98万亩,其他特色产品如水果5.03万亩,蚕桑1.49万亩,稻田养殖0.46万亩。
  农场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有效带动了特色农产品销售,促进了贫困户增收。云县正在快速推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临翔区启动建设市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成立了临沧农购网络服务有限公司,“临农e购”电子商务平台已于去年7月正式上线运营;镇康、耿马、沧源3县启动建设县(区)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项目;市级补助建设的云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已挂牌运营;凤庆县已建设“天之凤”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并正在筹建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全市14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项目已启动实施;中国邮政临沧分公司已于2016年5月在临翔区建设完成临沧农特产品电商网店,并在8县(区)各选择1个点作为电商示范点,开展乡、村电商销售、购买、物流一体化的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创业人才培训,扶持培育大中专院校学生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积极销售我市特色农产品。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市咖啡、红糖、茶叶、生态土鸡、生态猪肉等特色农产品将逐步成为农产品电商新宠,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增收。
  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开始起步,坚持把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围绕全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结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培育农业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景观农业、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庄园、特色餐饮、民族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打造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产业,推动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让贫困群众在产品附加值增值、产业链延伸、休闲观光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确保每个贫困县都有2个以上生态文化旅游特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