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时代语境中观照自身
世界在发生剧烈的改变。这一点,置身于时代之中的我们,都不可避免的在深刻的体验着。而新媒体的崛起,以及它的触角延伸的速度和覆盖的范围,更是加剧了这种改变的进程。作为持有传播内容的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在新媒体充斥和包围的时代,或主动或被动的始终成为在场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践行者。经过观察,我们会发现,最近几年所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作家,几乎都是来自网络,来自新媒体这个重要的渠道。
一、机遇
1、媒介与功用
新媒体,本质上是一种传播工具。对于少数民族青年作家而言,它有两个最为直接的效用。一是接收到外界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而且这些资源可以直接成为有用的素材,丰满文学创作的羽翼,成就不凡的作品。二是几乎可以无障碍式地推介和发布自己的文学作品,使作品获得直接面向读者、面向世界的机会。我认为,这两个优势,在任何以往的历史时期,都是不可比拟的。这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新时代对人们的馈赠。
2、原貌与呈现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好作品被埋没的可能性,被大大地降低,获得传播的可能性,则空前地提高。这对少数民族青年作家而言,是一种福音,一种萌芽的力量。他们只需要把作品不断地往高境界、高层次、高水平推进即可,之后的传播则可以完完全全交给以新媒体为主的传播方式。在以往的时代,作品传播的重要方式是靠报纸、期刊的发表,而在新媒体出现之后,作品的传播方式在瞬息之间被无限地扩大、拓展和延伸,作品的发表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与轻便。这种自由和轻便,带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好处,那就是作家可以完整地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作品不再受到来自之前的刊物价值取向和审美水准的局限,而受到任意的删改和削减。作品可以经由创作者本人,全面地向社会发布,面对各领域形形色色的读者。与此同时,由于新媒体的广泛兴起,使得报纸、刊物等这些传统媒介,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办刊理念和发展方向,努力呈现符合读者精神需求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不可否认,也真切地感受到新媒体所带来的力量和产生的冲击波,是极为罕见的,它同新形势下不断调整和变革自身的传统媒介,共同形成了推动文学创作向前发展和迈进的强烈磁场。
3、作者与读者
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仅仅只是基于作品的关系。在新媒体时代,作品获得了广泛传播的可能,同时,这也是检验一个作者写作能力的试金石。你得相信,很多的读者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能力。那种作者自以为是的高傲,和蔑视读者鉴赏水平的行为是极其不可取的,也是可笑的。我们得知道,作品的好与坏、优与劣、长与短,永远是来自读者的评介和认可。历史上的众多经典文学作品的流传,是众多的不同时代的读者层层筛选的结果。从这个意义出发,我想阐明的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里,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这种对话和互动的机会、频率是前所未有的。读者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可以通过新时代的媒介,直接抵达作者的耳朵、脑海,作用作者;而作者的所思所想,也会及时有效地反馈到读者那里,引领作者。这种相互之间的畅通无阻的沟通交流,对文学作品的修正、完善是意义非凡的。事实证明,杰出的作品,由作者创造,由读者筛选、认可、流传,这应该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二、挑战
4、暗面与创伤
新媒体,是传播方式上的新。新媒体,不是创作本身,创作本身永远源于创作者。但是,创作者会受到新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内容的左右。这种影响如果来自暗面,对于创作者而言,便是致命的。所以,在新媒体语境下,创作者必须保持必要的孤独,倾听自己的内心,坚守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这个时代语境下,谁要不有意识地避开洪流,强行地自我隔离,谁就最容易陷入浮躁轻率的泥塘,落入俗套之中,直至自己毁灭自己。
5、共性与个性
地方性知识,是我们在创作中常会提到的一个概念。总体来说,地方性知识,处在一种不断消失的状态,只是迟与缓、快与慢的问题而已。这种状态,在新媒体出现之后,突然加快了速度。经由新媒体,栖息于地方性知识领域的人们,源源不断地把地方性知识,传输给外界、传输给大众。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时时刻刻地接受从外界涌入的海量信息。而且,纵观来看,进入的部分大于输出的部分,公共性知识大于地方性知识,久而久之,这种状态呈现出覆盖与被覆盖的局面。地方性知识,在世界的运行之中被迫的,或者自觉不自觉的面临着收缩、挤压的巨大危险。换而言之,新媒体,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忽视的力量。在它的推动之下,世界所发生的变局前所未有,它的飞速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摧毁着民族历经千百年才形成的生活空间和架构。在这种状态中,各种经验、细节、物象都在劫难逃。这对于少数民族青年作家而言,是一种巨大的优势的丧失,而且这种丧失,是一去不复返的。
三、未来
6、现实与题材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大量、快速传播,扩大了人们接触现实的受力面,这较之于以前,是一种飞越式的进步。而作为置身于时代的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就更应该始终坚守从现实出发、充分利用现实元素,完成更具长远意义的文学书写和表达。现实所提供的母题,是需要表现的要点,是真正的内质与核心。找准要点与核心,再去发展创造作品的美好、鲜活的整体,就会一切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我想说的是,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文学创作,在任何时候,尤其是在新媒体语境之下,都要永远忠于现实,从现实里挖掘题材,从现实里获得坚实的根基,然后不断地深化内质,一心一意只做自己确确实实做得好的事情。在《歌德谈话录》中,歌德对艾克曼说,你得当心,当心别急于写大作品,咱们许多最优秀的青年正好犯了这个毛病,我自己也曾经吃过亏,知道它对我多么有害,我希望你目前只写小题材,写每天的新鲜感受,这样你通常都会写出好的东西,而每一天也会带给你快乐。题材源于现实,小题材与大题材是相对而言,是微观与宏观的对应关系,我们应该认识到,挑选自己熟悉和善于驾驭的小题材,是我们写小作品所能占到的便宜,也是写小作品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7、情感与思想
卢梭说,尽管我一生很清白,可不幸的是,当我到了垂暮之年时,我的心灵依旧敏感而多情。经典的文学作品,是共鸣之处密集的文学作品,而共鸣的一个尤为重要的表现就是创造者和受众之间的情感靠近、贴近、重叠。另一个极其重要的表现则坠落在思想性上,不论是以往,还是新媒体飞速发展的现在,以及未来的任何时期,文学作品的生命力都和其思想指向、层次、疆界休戚相关,可以说,文学写作最终是一场思想层面上的较量和探寻。在新媒体时代下,由于传播的便捷性和快速性,各种各样的想法、观点满天飞,这是一个滋养作家思想的完美的训练场,也是吞没平庸、侵蚀毅力的噩梦之地。所谓功夫在诗之外,功夫在作品之外,我以为,就是要在这个巨大的混乱的场域里获得思想的开拓和启迪,完成定力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