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报道为何需要故事化表达

刊发时间:2017-04-24 A3版  作者:李延源

  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
  新闻学的根基和核心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和学问,新闻学传授的是寻找故事和写作故事的一门学问。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因此,在新闻稿中增加叙事要素,是现代新闻宣传越来越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新闻稿应该是纪实性的,而不是公式化的。以“讲故事”为背景传递信息不但能够增强读者的理解,还能够让内容更加深入人心,印象深刻。新闻稿所提供的背景就像胶水一样,能够将重要信息粘合在一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经派出记者赶赴凤庆县郭大寨乡拍摄制作了新闻《麻风村的1个老师和3个学生》,该新闻以教师彭绍贵和他的学生为切入点,内容感人、情节真实,尤其是被采访人原汁原味的语言表达让新闻故事增色不少。老师彭绍贵是麻风村土生土长的孩子,麻风村从没有学校没有老师,到有了老师有了学生。再到如今,麻风村的孩子们不仅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还有人走出麻风村考上了名牌大学。新闻就用彭老师的故事展现了麻风村的改变,又通过一个小小的麻风村折射出了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与教育的长足发展。
  这条新闻没有惯常的那种直白的表扬和吹捧,也没有过多全景式宏观式的展现和罗列,就只是通过讲故事,通过小人物命运的改变折射大时代的变迁。没有自吹自擂,自说自话。而是传递信息,起到告知和教导的作用。
  二、值得信赖的内容需要具有公正平和的观点。新闻“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信息更具有传通性,追求传播的效果,使新闻的可信度和接受性更强。在保证真实、客观、全面的传播事实的前提下,新闻报道的要求是“要表现,不要陈述”,讲述完满的故事。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要把故事写好,语言的把控和情绪的表达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能让情绪偏颇导致新闻有失客观。在写作中,记者要注重对新闻现场的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描写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不要直接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用自己的描写让他们去感觉发生了什么。而在句式方面,要尽量写简单的句子,多用短句式,多用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这样句子会显得简洁、动感有力量,突出现场感。
  天津卫视《津晨播报》曾经播出一条题为《我们的春节,棚户区里最后一个春节》的新闻,讲述的是老棚户区居民在即将改造的老棚户区里过的最后一个春节,这个片子涉及了较为敏感的拆迁问题,然而,记者站在客观的角度,通过叙事性的描写,运用大量的同期声,由老棚户区居民来讲述他们对老房老屋老街坊的不舍,也展现了他们对即将乔迁新居的渴望和憧憬。新闻就是在这些朴实的叙述中,春风化雨的展现了棚户区改造对于提升人居环境的好处,用一种客观公正的角度展现值得信赖的内容。
  三、讲故事的新闻是善于对事实聚焦和透视的新闻。除了要善于叙述完整的故事,还需要展现事物的两面性,甚至是多个侧面多个方面;除此之外,保障新闻的时空结构是完整的,用有序的、条理清晰的结构方式布局报道。同时,进行焦点陈述,聚焦事件的核心环节,迅速地抓住要点,用简洁明快的笔法铺陈细节,使事实具象化。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内容就是,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使讲的“故事”与总体新闻事实脱节。
  《云南新闻联播》中播出的《临沧脱贫攻坚系列报道》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系列报道分三集,分别为《产业转型新路径的南美实践》《“六个共同”助力幕布村美丽乡村建设》《一米宽里见文明》,一个报道一个小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与受众的对话,在形式上力求语言的平民化、通俗化和口语化,通过一个个完整的故事聚焦临沧脱贫攻坚中产业建设、民族团结、乡村文明等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留下与受众顺畅对话的空间,让公众感到亲和,能够理解和乐意接受,并将焦点关注。
  因此,学会讲故事,是走出新闻干瘪化、僵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学会提供给人们有益和有用的东西,在新闻和写作中具有人文情怀,这是新闻“故事化”的意义。

返回
2025年07月05日  第755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浅析新闻报道为何需要故事化表达

刊发时间:2017-04-24 A3版  作者:李延源 【字体:大 中 小】

  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
  新闻学的根基和核心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和学问,新闻学传授的是寻找故事和写作故事的一门学问。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因此,在新闻稿中增加叙事要素,是现代新闻宣传越来越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新闻稿应该是纪实性的,而不是公式化的。以“讲故事”为背景传递信息不但能够增强读者的理解,还能够让内容更加深入人心,印象深刻。新闻稿所提供的背景就像胶水一样,能够将重要信息粘合在一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经派出记者赶赴凤庆县郭大寨乡拍摄制作了新闻《麻风村的1个老师和3个学生》,该新闻以教师彭绍贵和他的学生为切入点,内容感人、情节真实,尤其是被采访人原汁原味的语言表达让新闻故事增色不少。老师彭绍贵是麻风村土生土长的孩子,麻风村从没有学校没有老师,到有了老师有了学生。再到如今,麻风村的孩子们不仅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还有人走出麻风村考上了名牌大学。新闻就用彭老师的故事展现了麻风村的改变,又通过一个小小的麻风村折射出了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与教育的长足发展。
  这条新闻没有惯常的那种直白的表扬和吹捧,也没有过多全景式宏观式的展现和罗列,就只是通过讲故事,通过小人物命运的改变折射大时代的变迁。没有自吹自擂,自说自话。而是传递信息,起到告知和教导的作用。
  二、值得信赖的内容需要具有公正平和的观点。新闻“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信息更具有传通性,追求传播的效果,使新闻的可信度和接受性更强。在保证真实、客观、全面的传播事实的前提下,新闻报道的要求是“要表现,不要陈述”,讲述完满的故事。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要把故事写好,语言的把控和情绪的表达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能让情绪偏颇导致新闻有失客观。在写作中,记者要注重对新闻现场的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描写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不要直接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用自己的描写让他们去感觉发生了什么。而在句式方面,要尽量写简单的句子,多用短句式,多用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这样句子会显得简洁、动感有力量,突出现场感。
  天津卫视《津晨播报》曾经播出一条题为《我们的春节,棚户区里最后一个春节》的新闻,讲述的是老棚户区居民在即将改造的老棚户区里过的最后一个春节,这个片子涉及了较为敏感的拆迁问题,然而,记者站在客观的角度,通过叙事性的描写,运用大量的同期声,由老棚户区居民来讲述他们对老房老屋老街坊的不舍,也展现了他们对即将乔迁新居的渴望和憧憬。新闻就是在这些朴实的叙述中,春风化雨的展现了棚户区改造对于提升人居环境的好处,用一种客观公正的角度展现值得信赖的内容。
  三、讲故事的新闻是善于对事实聚焦和透视的新闻。除了要善于叙述完整的故事,还需要展现事物的两面性,甚至是多个侧面多个方面;除此之外,保障新闻的时空结构是完整的,用有序的、条理清晰的结构方式布局报道。同时,进行焦点陈述,聚焦事件的核心环节,迅速地抓住要点,用简洁明快的笔法铺陈细节,使事实具象化。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内容就是,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使讲的“故事”与总体新闻事实脱节。
  《云南新闻联播》中播出的《临沧脱贫攻坚系列报道》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系列报道分三集,分别为《产业转型新路径的南美实践》《“六个共同”助力幕布村美丽乡村建设》《一米宽里见文明》,一个报道一个小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与受众的对话,在形式上力求语言的平民化、通俗化和口语化,通过一个个完整的故事聚焦临沧脱贫攻坚中产业建设、民族团结、乡村文明等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留下与受众顺畅对话的空间,让公众感到亲和,能够理解和乐意接受,并将焦点关注。
  因此,学会讲故事,是走出新闻干瘪化、僵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学会提供给人们有益和有用的东西,在新闻和写作中具有人文情怀,这是新闻“故事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