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扶持谁”
我市抓实贫困人口精准管理
瞄准“扶持谁”
本报讯 (本报记者) 2016年,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始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27241”脱贫攻坚工程为抓手,举全市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市瞄准“扶持谁”,以开展精准识别、实行挂图作战、抓实动态管理、突出特困群体、规范痕迹档案等主要举措,抓实贫困人口精准管理。一是开展精准识别。按照“五查五看、三评四定、一公开”的标准程序,坚持政策让群众知晓、程序有群众参与、进出经群众认可,抓实建档立卡“回头看”,全市共开展入户调查66594户236719人,入户调查率达100%(其中,新申请贫困人口5152户18447人,剔除5118户18447人,新纳入5065户18447人),确定2015年末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659户201292人。二是实行挂图作战。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根据贫困人口规模、分布以及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致贫原因,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挂图作战,按图销号。三是抓实动态管理。率先在全省建立脱贫摘帽统计监测体系,建立880个乡村脱贫统计监测调查点,为脱贫攻坚提供统计调查数据和信息支撑。全面完成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信息录入工作,建成贫困户动态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与全省同步,与有关行业部门数据共享。四是突出特困群体。在3个边境县10个沿边乡(镇)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317个自然村中,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9万多沿边群众直接受益。实施扶持彝族支系俐侎人发展专项行动,覆盖永德、凤庆、云县3县俐侎人聚居的75个自然村,累计受益20531人。与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制定并启动实施“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规划5年投入6.5亿元,重点帮扶耿马、沧源、双江三个自治县137个行政村的佤族和部分拉祜族群众。五是规范痕迹档案。制定脱贫攻坚档案管理办法,按县、乡、村、户四级收集全市脱贫攻坚档案痕迹资料,分综合类、对象类、措施类、信息类、项目类、成果类进行归档,构建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库的脱贫攻坚档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