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在心里,在脚下
6.7公里的边界线,他甘冒流弹危险守护国家主权;9年的巡边路,他穿烂了40多双胶鞋,记录了30多万字;7个临边自然村,他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人均纯收入从2000多元增长到近8000元……
报效祖国在心里,在脚下
——探寻界务员毕世华守家卫国的闪光足迹
早春的滇西边陲,万山皆绿。3月28日一大早,镇康县红岩村村民李太生带领村里6名联防队员沿着边境的蜿蜒山路,开始对119号界桩进行巡逻。
“毕书记虽然受伤住院了,但他的巡边路我们依然要继续走下去,能过上今天安宁的幸福生活,都是毕书记的功劳!”李太生说。
毕书记就是红岩村党总支原书记、村原主任毕世华。这个1979年出生的彝族青年,9年来带领边民守护国境安宁,让临边落后小村的人均纯收入5年增长了3倍多。
我是界务员,要对村民的安宁负责
红岩村地处国门一线,近年来边境形势复杂。去年1月3日下午,解放军某部官兵到镇康县红岩村附近边境地区核查有关情况时,请熟悉边界情况的外事界务员毕世华带路。当行至118(2)号界桩附近我国境内的一条小路时,毕世华不幸踩中地雷。
“当时我也在队伍里,地雷爆炸后,他的左腿膝盖以下被当场炸断,担心我们踩到地雷,毕支书阻止我们上前救护,自己忍痛撕下身上的衬衫包扎伤口。”回忆当时的情况,红岩村刷布厂三组村民李太平仍震撼于毕世华的冷静和坚强。经省急救中心抢救,毕世华的生命保住了,但左腿膝盖以下变成了假肢,右腿膝盖髌骨少了一半。
“那天我正在陪孩子做作业,村民冲进来,告诉我老毕被炸伤了……”毕世华妻子左建芬欲言又止,“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有时候向他抱怨,他就对我说,我是界务员,要对村民的安宁负责。看到村民们都夸赞他,我觉得应该支持他。”
2009年8月,境外爆发突发事件。由于边境线许多地区没有明显标志,如果有不法武装人员误入境内,将发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毕世华就开着自己的皮卡车赶到县城新华书店买了30面五星红旗,带领几个村干部和民兵火速赶到20多公里外的边境线上,冒着生命危险,在边境便道和界线不明显的地方都插上了五星红旗,宣示着祖国的主权和神圣边界。
2015年2月,毕世华积极配合边防部队和党委政府,发动村里党员干部和民兵在全县边境一线全部插上五星红旗,万绿丛中一点红,巍然屹立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犹如一道坚固的城墙,守护着国土。毕世华在边境插五星红旗的行为对及时稳定边境管理秩序起到重要作用,临沧军分区领导说:“毕世华国防意识强,热爱国家,尽职尽责,是我们的骄傲!”
守好边界,就守好了家
117号至121号界桩,5个号8个桩,6.7公里的国境线。从2007年被外事部门聘请为外事界务员后,毕世华负责巡查这段边境线上管控任务。
“我从小就生活在边境,当界务员是我的愿望。守好边界,就守好了家。”当时毕世华还担任着红岩村村支书、村主任,他常常早出晚归,让妻子担心不已。“有时山里信号不好,电话打不通。只有他到家了,我这颗心才踏实下来。”左建芬说。
“这一段边境线全部在崇山峻岭之中,许多地方只有崎岖陡峭的小路,过去走路巡查边境线一次要两天时间,后来有些地区通了公路,巡查一次也要一整天时间。”毕世华说,在忙于村务工作的同时,雨季他每个月要去巡查界桩四五次,旱季每个月至少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向外事部门报告。
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从2007年被外事部门聘为界务管理员以来,6.7公里的边境线毕世华每年要走几十个来回, 9年里,他穿烂了40多双胶鞋,记录了30多万字,来回走了3.6万公里。
由于双方边民往来无阻碍,不法分子“过伐、过猎”等现象时有发生。住在国境线,就是挡风砖。2007年6月,毕世华协助组织农户投工投劳3000多人次,为117号至118号界桩小鹿场界河修筑了一道长90多米的护堤。担任外事界务员以来,毕世华先后制止过牧行为120多起,处理过伐行为7起、过耕问题4起,受到双方边民的信赖。缅方边民说,让毕世华有机会一定到他们寨子转一转,他们要用最好的酒招待这位“毕界桩”。
作为人大代表,兴边富民是我的责任
“我是村里最早种植咖啡的人,我信任毕支书,敢跟着他尝试新产业。”在红岩村三组村民龙卫强家里,他高兴地向笔者算了一笔账:咖啡一年收入2万多元,核桃一年收入3000多元,其他养殖收入1万多元,总共4万元。但在10年前,他家年收入不到3000元。
红岩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最低1000米,最高1900米,大部分地区缺水严重,农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缓慢。“坝区发展甘蔗,山区发展核桃,城郊培育三产,在结构调整上寻求突破口。”上任不久,毕世华和村委会班子成员讨论后,开出了村民致富增收的良方。
产业发展之初,村民抵触情绪较大。“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群众看。”于是,毕世华带领党员建起了560亩的甘蔗示范种植基地,并实现了当年种植当年见效,每亩甘蔗比种玉米增收1000多元。第二年,村民们纷纷找到毕世华,要求帮助他们改造低产田地、修建蔗区道路,发展甘蔗产业的积极性迅速高涨。到2011年,全村种植甘蔗260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甘蔗专业村,人均经济纯收入超过6000元。
为使产业发展惠及每一户村民,毕世华将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融合起来抓,建立“公司+基地+合作联+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把全村835户组建为59个产业合作联,由党员或致富带头人任联长,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蔬菜专业村、甘蔗专业村、核桃专业村,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老赵,你家咖啡苗注意管护……”“小刘,王老太家房屋被风吹倒的树打坏了,你带民兵去处理处理……”毕世华受伤后经历了8次手术,被炸断的左腿换上了假肢,右腿用支架固定,每天要在家人搀扶下进行拄拐适应训练,可他每天还要给村里群众打电话,叮嘱他们发展好产业。他说:“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作为人大代表,兴边富民是我的责任。”
忠于职守,护边境寸土不丢;模范带头,带边民发家致富。毕世华先后被党中央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云南省评为“云岭楷模”,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抗旱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临沧年度人物,在守家卫国之路上踏下一串串闪光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