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刊发时间:2017-04-28 A1版  作者:王 燕 王朝宇

世界佤乡好地方   避暑避寒到临沧

全市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本报讯   (记者   王 燕   王朝宇)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持续推进,旅游产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世界佤乡好地方,避暑避寒到临沧”的旅游品牌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市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加以推进,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市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旅游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南滚河的热带雨林、永德大雪山的原始森林、沧源崖画的神奇、耿马石佛洞的考古价值、澜沧江的气势磅礴、跨国溶洞群落的壮美,构成了临沧动物、植物和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沧源佤族的民风淳朴、佤寨的古韵犹存、阿佤人民热情豪放的天性和歌舞令人激动;耿马孟定的傣乡风情、胶林、竹楼、服饰、风味小吃令人流连忘返;临沧是世界茶树和普洱茶的原产地,有3000多年树龄的“茶王”,有成片的古茶树,茶艺、茶道、茶歌、茶舞内涵独特丰富;临沧290公里的边境线具有良好的沿边开放和边境旅游优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态良好、气候宜人……
  临沧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跨境旅游和文化体验的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虽然起步晚,基础弱,总量小,但近几年呈现了快速增长势头,随着“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加之旅游大众化、休闲化、健康化时代到来,临沧生态、气候、文化、沿边等优势更加凸显。我市充分利用秀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全市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旅游发展指标快速增长,旅游规划体系更加健全,旅游发展要素日趋完善,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产业日益丰富,旅游的影响力也明显提升。“世界佤乡好地方,避暑避寒到临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认可和提升,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2016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2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2亿元,增幅均位列云南省第一位,旅游总收入增加值占全市GDP的7.47%,增长了2.7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9.6%,增长6.69个百分点,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作为避寒避暑、生态观光、养生度假、跨境旅游等新兴旅游目的地的临沧,随着高速公路、铁路、新机杨的开工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和优势进一步显现。如何发挥生态、气候、文化、沿边等优势,走出一条“弯道超车、跨越发展之路”也成为临沧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必考题。
  今年,我市将启动建设一批旅游发展重大节点项目和产品体系建设,支撑和促进旅游业全面融合协调发展,通过抓实规划引领,在发展体系建设上有新突破;抓实项目带动,在旅游基础设施和产品开发上有新突破;抓实开放合作,在推进边境旅游上有新突破;抓实旅游扶贫,在乡村旅游发展上有新突破;抓实宣传营销,在旅游品牌提升上有新突破;抓实旅游监管,在提升服务质量上有新突破;抓实作风建设,在保障旅游发展上有新突破等七个方面工作,确保全年圆满完成接待海外旅游者14万人次,增长16.5%;接待国内旅游者1650万人次,增长32%;旅游业总收入164亿元,增长46.4%的旅游转型升级阶段性目标。
  临沧丰富多元的旅游资源高度契合中国游客消费转型升级产品打造的需求,全国全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辐射中心建设的实施给临沧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市上下抢抓机遇,趋势而上,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以游客为中心、规划引领、重点突破,全力加快全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按照全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强化规划引领作用,遵循旅游发展规律,科学谋划全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蓝图;统筹处理当前和长远、市级和县(区)、重点和全域之间的关系,加快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进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营销先行,迅速炒热临沧旅游;强化行业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全力打好旅游发展这张牌,让旅游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

返回
2025年07月05日  第755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全市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刊发时间:2017-04-28 A1版  作者:王 燕 王朝宇 【字体:大 中 小】

世界佤乡好地方   避暑避寒到临沧

全市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本报讯   (记者   王 燕   王朝宇)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持续推进,旅游产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世界佤乡好地方,避暑避寒到临沧”的旅游品牌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市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加以推进,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市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旅游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南滚河的热带雨林、永德大雪山的原始森林、沧源崖画的神奇、耿马石佛洞的考古价值、澜沧江的气势磅礴、跨国溶洞群落的壮美,构成了临沧动物、植物和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沧源佤族的民风淳朴、佤寨的古韵犹存、阿佤人民热情豪放的天性和歌舞令人激动;耿马孟定的傣乡风情、胶林、竹楼、服饰、风味小吃令人流连忘返;临沧是世界茶树和普洱茶的原产地,有3000多年树龄的“茶王”,有成片的古茶树,茶艺、茶道、茶歌、茶舞内涵独特丰富;临沧290公里的边境线具有良好的沿边开放和边境旅游优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态良好、气候宜人……
  临沧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跨境旅游和文化体验的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虽然起步晚,基础弱,总量小,但近几年呈现了快速增长势头,随着“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加之旅游大众化、休闲化、健康化时代到来,临沧生态、气候、文化、沿边等优势更加凸显。我市充分利用秀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全市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旅游发展指标快速增长,旅游规划体系更加健全,旅游发展要素日趋完善,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产业日益丰富,旅游的影响力也明显提升。“世界佤乡好地方,避暑避寒到临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认可和提升,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2016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2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2亿元,增幅均位列云南省第一位,旅游总收入增加值占全市GDP的7.47%,增长了2.7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9.6%,增长6.69个百分点,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作为避寒避暑、生态观光、养生度假、跨境旅游等新兴旅游目的地的临沧,随着高速公路、铁路、新机杨的开工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和优势进一步显现。如何发挥生态、气候、文化、沿边等优势,走出一条“弯道超车、跨越发展之路”也成为临沧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必考题。
  今年,我市将启动建设一批旅游发展重大节点项目和产品体系建设,支撑和促进旅游业全面融合协调发展,通过抓实规划引领,在发展体系建设上有新突破;抓实项目带动,在旅游基础设施和产品开发上有新突破;抓实开放合作,在推进边境旅游上有新突破;抓实旅游扶贫,在乡村旅游发展上有新突破;抓实宣传营销,在旅游品牌提升上有新突破;抓实旅游监管,在提升服务质量上有新突破;抓实作风建设,在保障旅游发展上有新突破等七个方面工作,确保全年圆满完成接待海外旅游者14万人次,增长16.5%;接待国内旅游者1650万人次,增长32%;旅游业总收入164亿元,增长46.4%的旅游转型升级阶段性目标。
  临沧丰富多元的旅游资源高度契合中国游客消费转型升级产品打造的需求,全国全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辐射中心建设的实施给临沧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市上下抢抓机遇,趋势而上,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以游客为中心、规划引领、重点突破,全力加快全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按照全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强化规划引领作用,遵循旅游发展规律,科学谋划全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蓝图;统筹处理当前和长远、市级和县(区)、重点和全域之间的关系,加快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进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营销先行,迅速炒热临沧旅游;强化行业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全力打好旅游发展这张牌,让旅游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