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书记亮出扶贫实招
在“从省委书记到村支部书记的扶贫故事”研讨会上,怒江州委书记童志云、昭通市镇雄县委书记翟玉龙、贡山县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和进义、临沧市临翔区南美乡坡脚村党总支书记刘开明与各国外宾互动分享当地的扶贫故事,交流扶贫经验。
“你们认为山区扶贫面临着什么独特的挑战,能不能列出实践过程中应对贫困问题最成功的办法?”研讨会上,首位提问的是乌拉圭广泛阵线干部考察团的代表,直奔云南各级党委在扶贫措施中的“干货”。
“我们怒江99%都是山区,没有平地,出门就要爬山,我曾经去过一个村子,爬山要爬5个小时。”童志云说,贫困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因而需要综合性措施来解决。他认为,要摆脱贫困就要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培育可以挣钱的产业,让农户通过双手劳动创造更多收入。打通对内对外联络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
州委书记介绍的几点扶贫措施言简意赅,不过乌拉圭的客人还想听听更加基层的声音。
“2014年,我去过一个叫朱家坪的村庄,由于山高坡陡,不通公路,这个离县城直线距离不过2公里的地方,却俨然成了世外。在这里,人们只要竖起耳朵,就能听到城市近处的喧嚣,但要走近却如登绝顶。”翟玉龙现场分享了一个故事,他说,第二次他带着扶贫措施再次来到朱家坪,遇到一个村民,他上前问“如果修通了路,你们想干点什么吗?”“修路?修到天上吗?如果能修路,请把我跑掉的老婆找回来。”村民的回答,让翟玉龙此前准备的一系列有关帮扶措施的话一句都说不出口,这也让他深感扶贫工作的艰巨。
他认为,解决生产问题、发展问题,首先必须要解决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不好,也会造成“发了猪仔给他们,路不通的话,运费和利润相抵消了,农民赚不到什么钱。”此外,贫困还包含了思想上的贫困,所以要实施“造血”,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比如通过职业教育,让人们有一技之长,可以到发达地区打工,从而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刘开明认为,扶贫要围绕“精准”二字开展。世代生活在大山里的村干部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掌握各村各户的基本情况。而只有摸清了家底,才能精准施策,帮助贫困群众摘掉穷帽。
乌拉圭团另一位代表坦言,乌拉圭是靠土地吃饭的,同样面临减贫问题,此次专题宣介会,尤其是云南省委在精准扶贫上的实践,对他们来说是感受很深的经验,让人十分震撼。他认为,扶贫不只是经济上的问题,也是社会、文化层面上的问题,扶贫需要非常坚定的政治决心,而中国共产党“五级书记抓扶贫”就体现了这一点。他还希望向书记们了解不同级别的政府在与企业合作上有何成功的经验。
对此,翟玉龙介绍,扶贫措施不是单方面的,包含了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不同领域。结合镇雄县的扶贫实践来说,作为全省人口第一大县,常年外出打工的人员就有50万。为此,镇雄县开展“订单、定向”式的技能培训,依托昆明、浙江、广东等地的36个外出务工党组织,2016年就培训输出贫困劳动力1.2万人,实现务工收入2.4亿多元。此外,镇雄县还按照广泛梳理镇雄籍在外企业家和能人、全面梳理上级暂无计划的建设项目,动员企业为脱贫攻坚出财力、聘请能人为家乡发展出智力的“两梳理、两出力”思路,用乡音乡情把镇雄籍企业家和能人请回来建设家乡、带动脱贫,目前通过这一措施筹集到位的资金已经达到了1.2个亿。
“山区少数民族群众一生都生活在山区,你们在易地搬迁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吗?他们搬到陌生的地方,会不会觉得脱离了他们原来的世界?”对于另外一位乌拉圭代表的问题,童志云表示,实施易地搬迁过程中,政府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不愿搬的也要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
本报记者 宋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