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不够的阳光 挥不去的乡愁

刊发时间:2017-04-30 A3版  作者:李本菊

  两年前,我来到凤庆县雪山镇,所思所想所闻所见都与“三农”分不开。随着进村入户的深入,贫困户的一切时时看在眼里,挂在心上,久而久之,老百姓的诉求和一些特贫困户的实际问题让人揪心,有时恨不得变魔术帮他们都变个样。乡间的人,乡间的草木,乡间的气息,乡间的云雾,乡间的阳光,不由勾起我的思绪,农村的一切历历在目。
  生长在农村   一生农村情
  我出生在双江自治县勐库镇东半山的一个小山村,在家里排行老四,上有姐姐下有弟妹,按农村的说法排在中间的算是幸福的。父亲在村里算是个“知识分子”,初中毕业的他,原先是名小学代课教师,后来因为农村包产到户,家里缺乏劳动力,他辞去教师工作,回家里干农活,在村里担起村会计,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教书时,要把我和弟弟带到学校,把我俩放在教室的一个角落,上课时,他要我们不能作声,父亲的严谨执教在我的脑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象。那时,我的理想就是要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包产到户进农家   党的春风暖万家
  1980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始,集体田地开始按人口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一下子忙于分田分地、丈量土地。每天只见父亲白天爬山涉水,丈量土地,晚上抬出账本在油灯下,一个数据一个数据,一家一户的计算,从那时起,父亲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我,也一直感染着我。
  村里包产到户后,我们家8口人分到3块古茶园,12亩田,自留山7亩,责任林103亩,家中劳力只有父母和大姐,二姐和三姐在上初中,我和弟弟在村里上小学。每到假期,我们全家上阵,採茶、蒿秧、挖茶地、放牛羊、煮饭、喂猪、制茶。自从小学开始,我们什么农活都参与,只有晚上的时间,点起煤油灯看书学习和做假期作业,虽然苦,但心里很踏实,总觉得假期能帮父母分担些农活是最大的快乐。
  包产到户刚好一年后,村委会通知父亲开会,父亲开会回来,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家里被评为万元户,我们很是兴奋,是父母的勤劳,是党的好政策改变边疆人民的生活。1981年,父亲用积攒的钱,从队里买下揉茶机,开始办茶叶初制所,一开初只做自家茶园的茶,后来慢慢又收村里其他农户的茶。父亲的茶叶初制所越做越好,家里的生活大大改善。全村群众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变化,家家户户都尝到党的好政策给农户带来的甜头,村民们都很谢党恩,做合格踏实农民,父母就是最好的见证。
  1999年时,我在双江县工会工作。有幸被县委政府抽调去当新一轮农村土地延包工作队队员。被安排到勐库镇丙山村委会。经过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尝试的农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涌现好多像我父母一样的农民能手,农村生活大为改观,农民偿到了甜头。《春天的故事》唱响大江南北,老百姓从内心感谢党恩。在第一轮承包的基础上,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我们走村入户,起早贪黑,田间地头与老百姓交流宣传《农土承包经营法》及土地廷包政策。老百姓积极配合,两个月驻村入户,圆满完成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30年的工作任务,家家户户签订合同。老百姓开启了第二轮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祖国的大地上,各显神通,勤恳开辟土地,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不断脱贫致富。
  脱贫目标既定   攻坚无路可退
  农村的富民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基本公共设施逐步有保障,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边吃边。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际,在精准扶贫的路上彰显好三大扶贫格局和氛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边疆的贫困群众也走上小康之路。
  自去年被市委下派到雪山镇承担脱贫攻坚督导以来,我走遍雪山13个村的山山水水,耳听四方摸实情,历尽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帮民富。创新创造出实招。把农户的事、合作社的事当家事,把农户的农产品、合作社的库存产品当家品,当起了雪山农产品的宣传员、推销员、售买员。帮助贫困孩子上学,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苦口婆心。为解决出行难,跑遍省(市)部门,这一切的一切,只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在扶贫道路上,只有把自己的退路断了,你才发现自己拥有多大的力量,人有时要倒逼自己一把,才会发现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在扶贫攻坚中,工作队员们也许会说表册多、重复多,贫困户会说自家的种种实际困难多,乡镇干部会说杂事多,处处受气。其实在工作中,农户也好、工作队员和乡镇干部也好,我们遇事不要找借口,工作不抱怨,因为与其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只有精准、务实、真扶、真脱才是唯一的选择。相信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富民政策到村到户,群众只要自强自立,奋斗不止,脱贫致富是迟早的事,脱贫也是唯一的出路。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就犹如那浴不够的阳光,挥不去的乡愁,深深烙在人们的心里。

返回
2025年07月05日  第756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浴不够的阳光 挥不去的乡愁

刊发时间:2017-04-30 A3版  作者:李本菊 【字体:大 中 小】

  两年前,我来到凤庆县雪山镇,所思所想所闻所见都与“三农”分不开。随着进村入户的深入,贫困户的一切时时看在眼里,挂在心上,久而久之,老百姓的诉求和一些特贫困户的实际问题让人揪心,有时恨不得变魔术帮他们都变个样。乡间的人,乡间的草木,乡间的气息,乡间的云雾,乡间的阳光,不由勾起我的思绪,农村的一切历历在目。
  生长在农村   一生农村情
  我出生在双江自治县勐库镇东半山的一个小山村,在家里排行老四,上有姐姐下有弟妹,按农村的说法排在中间的算是幸福的。父亲在村里算是个“知识分子”,初中毕业的他,原先是名小学代课教师,后来因为农村包产到户,家里缺乏劳动力,他辞去教师工作,回家里干农活,在村里担起村会计,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教书时,要把我和弟弟带到学校,把我俩放在教室的一个角落,上课时,他要我们不能作声,父亲的严谨执教在我的脑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象。那时,我的理想就是要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包产到户进农家   党的春风暖万家
  1980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始,集体田地开始按人口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一下子忙于分田分地、丈量土地。每天只见父亲白天爬山涉水,丈量土地,晚上抬出账本在油灯下,一个数据一个数据,一家一户的计算,从那时起,父亲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我,也一直感染着我。
  村里包产到户后,我们家8口人分到3块古茶园,12亩田,自留山7亩,责任林103亩,家中劳力只有父母和大姐,二姐和三姐在上初中,我和弟弟在村里上小学。每到假期,我们全家上阵,採茶、蒿秧、挖茶地、放牛羊、煮饭、喂猪、制茶。自从小学开始,我们什么农活都参与,只有晚上的时间,点起煤油灯看书学习和做假期作业,虽然苦,但心里很踏实,总觉得假期能帮父母分担些农活是最大的快乐。
  包产到户刚好一年后,村委会通知父亲开会,父亲开会回来,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家里被评为万元户,我们很是兴奋,是父母的勤劳,是党的好政策改变边疆人民的生活。1981年,父亲用积攒的钱,从队里买下揉茶机,开始办茶叶初制所,一开初只做自家茶园的茶,后来慢慢又收村里其他农户的茶。父亲的茶叶初制所越做越好,家里的生活大大改善。全村群众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变化,家家户户都尝到党的好政策给农户带来的甜头,村民们都很谢党恩,做合格踏实农民,父母就是最好的见证。
  1999年时,我在双江县工会工作。有幸被县委政府抽调去当新一轮农村土地延包工作队队员。被安排到勐库镇丙山村委会。经过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尝试的农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涌现好多像我父母一样的农民能手,农村生活大为改观,农民偿到了甜头。《春天的故事》唱响大江南北,老百姓从内心感谢党恩。在第一轮承包的基础上,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我们走村入户,起早贪黑,田间地头与老百姓交流宣传《农土承包经营法》及土地廷包政策。老百姓积极配合,两个月驻村入户,圆满完成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30年的工作任务,家家户户签订合同。老百姓开启了第二轮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祖国的大地上,各显神通,勤恳开辟土地,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不断脱贫致富。
  脱贫目标既定   攻坚无路可退
  农村的富民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基本公共设施逐步有保障,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边吃边。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际,在精准扶贫的路上彰显好三大扶贫格局和氛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边疆的贫困群众也走上小康之路。
  自去年被市委下派到雪山镇承担脱贫攻坚督导以来,我走遍雪山13个村的山山水水,耳听四方摸实情,历尽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帮民富。创新创造出实招。把农户的事、合作社的事当家事,把农户的农产品、合作社的库存产品当家品,当起了雪山农产品的宣传员、推销员、售买员。帮助贫困孩子上学,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苦口婆心。为解决出行难,跑遍省(市)部门,这一切的一切,只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在扶贫道路上,只有把自己的退路断了,你才发现自己拥有多大的力量,人有时要倒逼自己一把,才会发现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在扶贫攻坚中,工作队员们也许会说表册多、重复多,贫困户会说自家的种种实际困难多,乡镇干部会说杂事多,处处受气。其实在工作中,农户也好、工作队员和乡镇干部也好,我们遇事不要找借口,工作不抱怨,因为与其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只有精准、务实、真扶、真脱才是唯一的选择。相信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富民政策到村到户,群众只要自强自立,奋斗不止,脱贫致富是迟早的事,脱贫也是唯一的出路。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就犹如那浴不够的阳光,挥不去的乡愁,深深烙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