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培训成果转化成推动扶贫工作的动力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参加了 “2017年全市驻村扶贫工作队专题培训班”学习,接受了一堂高质量的精准扶贫知识培训教育。通过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更坚定了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驻村工作队员来自不同的地区和部门,有的干部没有在农村呆过,有的干部没有接触过农村工作,驻村扶贫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如不进行培训,让驻村工作队员提高思想认识、熟悉扶贫工作规律、掌握必要的方法,势必影响精准扶贫工作的最终工作成效。
回想过去一年的驻村工作,常为扶贫政策理解把握不精准而头疼,常为打不开工作局面而发愁,常为沟通协调不畅而烦恼,总希望省、市、县能组织一场专题培训,帮助消除思想认识的误区。这次终于有机会当面聆听,决心要认真听课受教,汲取营养。
2015年底,沧源自治县岩帅镇新华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0余户300多人,2016年工作队驻村后,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发展脱贫致富产业、改善村容村貌、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补齐社会事业短板等一系列措施,老百姓走上了水泥路、喝上了洁净水、用上了4G网、住进了安全稳固的新房,夜里村间一片明亮。随着人居环境的明显提升和贫穷状况的有效改善,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变好了起来。目前,全村只剩贫困户8户贫困人口30人。贫困村的老百姓感恩党和政府,对驻村工作队赞不绝口。然而,通过此次培训,让我看到了在一线扶贫中的薄弱环节,坚定了之前的一些思考,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2016年,我们在脱贫致富产业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扶持建档立卡户养猪,扶持全村农户养鸡,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农业专业合作社也没有发挥良好效果,这是我们深感遗憾的事情。目前,产业发展仍是新华村最大的短板。2017年,要把发展产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谋划产业,立足新华的实际,在新华茶、新华酒、新华养殖上做文章,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群众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加强品牌包装和推销,提升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切实增加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收入。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精准扶贫是一项全新的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我们都在探索中前行,疏漏、偏差、争论,在所难免。出现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勇于改正。要以此次开展的“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活动为契机,认真查找农村危房改造重建、精准识别、脱贫退出、帮扶措施、资金使用、作风虚浮等方面的问题,认真反思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及时进行弥补。特别是要仔细查找有没有遗漏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有没有因特殊原因返贫的贫困人口,把涉及贫困这个少数人的关键问题做好做实,防止伤害少数群众的利益。同时,要做好大数据平台的维护和动态更新,及时根据贫困人口各项数据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更新和维护,真实反映贫情。
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新华村底子薄、基础差,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脱贫致富难度非常大,急需借助外力的支持和帮助。工作队要充分认识并尊重客观事实,通过不断的汇报,加大向帮扶单位、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哪怕是在朋友圈发条微信也好,将村里的实际情况反映出去,将老百姓的发展诉求表达出来,争取更多的物力、财力、智力等资源支持,避免好政策束之高阁、好项目失之交臂、好资源白白浪费。例如,2016年,新华驻村工作队员发了条关于新华小学教育情况的微信,引起了朋友圈爱心人士的关注,主动为新华小学捐物捐钱3万多元,一个不经意间的爱心善举,满足了学校师生的小小愿望。
驻村干部头顶着扶贫的光环,肩上担负着脱贫攻坚的重任,他(她)是来干事的,不是来镀金的。因而,必须竭尽心智,攻坚克难,带头把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带头在敢于担当上下功夫,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深入贫困群众,问需于民 问计于民,精准对接群众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出实招,办实事,真扶贫,扶真贫,让群众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