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务实创新精神做好新闻采编工作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生态发生显著变化,媒体融合已成了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纸媒、新媒体等诸多媒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着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采编工作是新闻媒体人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党报党刊的新闻采编人员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力,努力提高新闻采编综合素质。
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中央层面对媒体融合发展进行具体、全面部署,这充分说明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作为传统媒体新闻采编人员,要解放思想,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响应并融入这场变革,不断增强做好新时期新闻采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强化融合发展理念,深入学习,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奋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建成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作出应有努力。
牢记使命提升能力。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传播载体如何变化,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期,强大的采编力量和优质的内容资源是党的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立身之本。新时期对新闻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传统媒体新闻采编人员要牢记使命,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做新时期合格新闻工作者。
着力提高政治素养。党报、党刊是宣传党的政策、体现党的宗旨的重要阵地。推动媒体转型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提升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媒体融合征程中我们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初衷。采编人员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 “48字方针”,主动担当责任使命。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面对当前喧嚣复杂的舆论场,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足够定力,始终牢记党媒姓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善于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媒体时期的受众更加多元、群体更加分散,受众的主体意识、参与和分享意识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新闻采编人员既要认真学习新闻学专业知识,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还要涉猎广泛,把一切知识都当作自己的领域,培养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知识的兴趣,具备广博的知识,并善于把新知识综合运用到新闻传播全过程、各环节中去。
提升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同等重要。采编人员在努力提供优质内容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学习。通过勤学习、勤实践,熟悉媒体新业务,掌握融合新技能,努力将自己塑造成既能用文字、图片报道新闻事实,又能用音频、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新闻信息的“全能记者”,不断提高新闻宣传效率,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注重创新寻求突破。“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改革大潮中,笔者认为,新闻采编人员要强化创新意识,应从满足受众的需求入手创新报道方式和方法,激发活力,赢得受众,实现宣传新突破。
党报党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孔过于生硬,亲和力不足,以至于读者读起来“不够轻松”或“不易理解”,使本来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新闻报道却难以引起读者共鸣。要在此进行创新,一方面,在写稿编辑时要注重把握好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原则,基于读者的视角,多做一些换位思考,多用一些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或是表现力强的图片;另一方面,要更加关注民生问题,持续改进会议报道,学会从领导讲话和会议材料中寻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将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群众关注点有机结合来做报道,让报道内容更具吸引力、引导力和感召力。
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启示我们,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人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进步,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勇于创新的精神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做好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