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起袖子加油干 内生动力渐增强

刊发时间:2017-05-03 A3版  作者:李春林 谢 进 查海霞 刘婉静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号角声声鼓点急。
  临沧市云县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按照早发现、早整改、早见效的要求,采取上级点、自己找、群众提、部门帮的方式,深入查找各级各部门在思想、作风、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全面补齐短板,  精细谋划推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重点任务、重点措施,把“起势”变“定势”,变“优  势”为“胜势”,为脱贫攻坚提供持久动力,确保2017年脱贫攻坚再战再捷,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连日来,云南日报社临沧分社和临沧传媒集团共同策划,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作风转变、产业建设、整乡推进、人居环境提升、主体作用发挥和精准脱贫的关系“六个专题”的思考,走进该县爱华、茂兰、大朝山西、大寨、茶房5个乡(镇)中的6个现场点进行实地采访,悉心听取30多个基层干部群众讲成绩、说变化、话发展,深切体会到这个县脱贫攻坚的实践可圈可点、出新出彩。

 

20170502150851epi7w4---副本.jpg

  澳洲坚果长势良好  大棚蔬菜增收 土鸡养殖致富

大树村
  支部+合作社走新路
  两年不到的时间,收入翻了10倍——很多人做梦都不敢想,却在云县爱华镇大树村村民李云勇身上变成了现实。
  在村“两委”和村致富能手的帮助下,凭借一股敢闯敢干的劲和不等不靠的心,李云勇在从事土鸡养殖后,让曾经4万元不到的年收入,奇迹般地翻滚到40万元。
  “裤子不破,肚子不饿。”谈起村民的“幸福愿景”,大树村党支部书记杨世荣一句贴切的话,道出了身处冷凉山区环境恶劣、增收困难的窘迫。大树村离县城19公里,地广人稀,林地资源丰富。村民在山地放养的土鸡拿到市场上卖供不应求,催生了杨世荣的一个想法,就是依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引导群众从传统的饲养方式向科学饲养、生态饲养方式转变,使林下养殖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2015年8月,大树村成立了云县家兴林下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400多万元,建设占地面积为500亩的林下土鸡养殖基地,建盖鸡舍500多平方米,购进脱温鸡苗,采取养殖大户牵头,合作社统一提供鸡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渠道的方式,开始发展规模化土鸡养殖,目前存栏土鸡4万羽。据合作社社员李云红介绍,合作社每天出栏土鸡150羽,主要销往云县、凤庆、沧源以及昆明等地。短短一年多时间,营业额突破200万元。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按照户均300至500只鸡的养殖规模,4个月出栏后,按每只30元的利润计,每年将增收上万元。
  在大树村,像杨世荣、李云勇这样凭借自己勤劳双手,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行的人比比皆是。
  大树村农户依托合作社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提档加速,而合作社从成立到发展壮大,村“两委”功不可没。在管护好核桃、茶叶、板栗等传统产业,发展好天麻、白芨、龙胆草等中草药的前提下,村“两委”立足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培育特色产业,采取“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运作方式,把林下土鸡养殖作为全村脱贫攻坚的主业培育,带动养殖户利用当地林下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养殖。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产业效益初步显现,并辐射周边贫困村、贫困户积极参与,为山区半山区贫困户发展短平快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山清水秀,房子盖起,钱袋鼓起,才是真正的小康。”这是杨世荣对于美好生活的诠释。用真心赢得信任,用实干塑造形象,用制度强化责任,村干部带领群众点点滴滴的行动,汇聚成全村实实在在的利益。
  文物村
  特色产业促增收
  “城市建房按平方米来算,我们建房称斤称两来算,一包水泥、一块砖要靠人扛毛驴驮。”说起村里盖房和修路,云县大朝山西镇文物村支书赵熙武这样告诉记者。
  去年,文良等村小组修通了6.2公里的硬板路,人背驴驮的状况彻底改变。“为了修这样一条路,大家自带伙食,出了上千个义务工。”赵熙武介绍,靠着整合各项资金210万元,群众自筹100多万元,硬是修好了这条路。
  这6.2公里硬板路是云县大朝山西镇文物村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的通畅工程,涉及3个村民小组168户764人,于去年5月修建完成。
  赵熙武说,2015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达5800元左右,去年已达7000多元,而未实施脱贫攻坚之前,全村生产总值6000多万元,去年已达9000余万元。
  “文物村属贫困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全村以抓实发展优质红米、有机茶、烤烟、核桃等传统产业为主。为59户建档立卡户每户发放了1头能繁母猪、3头商品仔猪;为84户建档立卡户发放1头能繁黄母牛,使建档立卡户能持续增收。”赵熙武说。
  文物村属云县27个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3户470人,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劳务输出。
  在脱贫工作中,该村做活“山”文章,突出抓好优质红米、有机茶叶、烤烟核桃等产业发展。“我们村素有种植红米的传统,过去产量高、价格低,村民们逐渐放弃了种植。随着大家对生态优质红米的需求增加,我们村又恢复了种植,并将逐步恢复传统手工工艺制作,全村高海拔可种植优质红米达6000余亩。”赵熙武说,目前全村有茶叶3800亩、烤烟200亩、核桃6800亩。
  同时,文物村在养殖业上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成立由80户养殖大户组成的文物村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还为全村1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000元产业循环发展资金,统一采购发放能繁母猪、商品仔猪、能繁黄母牛,让农户循环增收。
  据了解,大朝山西镇整乡推进项目资金总指标2000万元。截至目前,共拨付到位1300万元。主要实施项目有6个行政村魔芋种植1360亩,2个行政村茶叶+樱桃种植产业园1个686亩,龙潭村新村组新建宽1.5米茶叶+樱桃人行产业道路4.7公里7060平方米,8个行政村新建村内道路硬化12条35.8公里121200平方米,生猪、黄山羊养殖等。
  忙卓村
  持续发展调结构
  “1998年开始种植甘蔗,面积从10亩、20亩、30亩到现在的230多亩,每亩单产从3吨到现在的4.5吨,家里的房子从茅草房到瓦房再到如今400平方米的3层小洋楼。”现年60多岁的忙卓村曼招组种蔗大户字开儒,细数种植甘蔗带来的变化时感慨,一棵甘蔗,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走上了致富路。
  忙卓村是老蔗区,有60多年的种蔗历史。在云县甘化公司收购甘蔗的总量中,茂兰镇占半壁江山,茂兰镇忙卓村占其1/3。目前,忙卓村甘蔗种植面积近万亩,去年总产量达4.7万吨。
  村支书沈仕东介绍,种甘蔗的收入比种玉米高一倍左右,再加上村民有种蔗习惯、有种蔗经验,2013年以前,村里除了种甘蔗,几乎没有发展其他产业。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实施以来,我们意识到单一的产业格局风险较高,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才是规避风险、持续发展的良策。”沈仕东说,从2013年开始,村“两委”就开始不断探索忙卓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以合作社形式带动养殖业发展,不断培植养殖大户。主要发展本地小黄牛、生猪、黑山羊养殖,全村共有村民716户农户,现在已经发展了160户养殖户,存栏10头的养牛户18户,存栏5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1户,存栏3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4户。同时,村“两委”还引导村民发展除甘蔗以外的种植业,目前种植坚果1500亩、花椒300多亩、砂仁300多亩,试种工业用辣椒150多亩。
  从村文书退休回家的陆志贵,2014年开始养殖黑山羊,从起初10多头发展到现在存栏100多头,去年养殖黑山羊纯收入达8万多元,家里建起了2层小洋楼。
  注重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强化科技明白人的培养。2015年以来,村“两委”邀请党校进行8个批次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共培训800人次。目前,全村已经有1700多名能干产业、懂技术的致富带头人。
  2015年,忙卓村人均纯收入8900元,2016年预计达9200元;2015年建卡户人均收入2870元,2016年预计达3500元。2016年全村经济总量预计达4000多万元,甘蔗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养殖业收入占总收入30%。
  “2017年的目标是人均纯收入要上1万元。”沈仕东对产业结构调整后忙卓村的发展信心十足。他说,产业结构调整给忙卓村带来的不仅是农民增收,更重要的是从单一向多元转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忙卓村的致富之路会越走越宽敞。
  棠梨坝村
  提升环境除陋习
  “支书,请你到我家看看卫生情况,还有哪里需要改进的地方。”一大早,大寨镇棠梨坝村的袁荣忠就非要拉着村支书石山湖到家里看看。
  袁荣忠因身体不便,和被划为政府兜底户的母亲住在一起,家里脏乱差突出。“如今他家变化大,物品摆放整齐。”石山湖说,他家还盖起了85平方米的平房。
  “在村民的观念转变这一过程中,我们村‘两委’做了很多工作,经常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宣传教育,上门做工作。”石山湖介绍。
  如今,走进山峦叠嶂的棠梨坝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幢幢掩映在绿树修竹丛中的农家新居。一年间,贫困山村的173幢土坯小屋换成了农家“别墅”,凋零的老茶园重焕生机。
  棠梨坝村因地制宜,突出规划引领作用,认真编制相关扶贫开发脱贫发展规划,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统筹考虑,最大限度使资金聚集、项目配套,实行基础设施连片建设、产业连片开发、村容村貌连片整治。以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为主要抓手,实施精准扶贫,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加快实施脱贫攻坚“五大工程”。
  目前,在规划整齐有序的棠梨坝村驹子场易地搬迁安置点已完成公共基础投资220万元,已安置46户,建成200立方米蓄水池1座。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还将给予30棵高价值经济林木,其他农户10棵,在房前屋后种植。”石山湖说,采取村“两委”和党员分片包干,在村“两委”会、村组干部会和村民大会上,宣传动员村民们爱护环境、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成了重要议题。
  “现在村里在人口较集中的地方已经建起了11个垃圾处理池。”石山湖说,村里的养殖小区已经启动建设,实施人畜分离工程,变散养为集中养殖,解决农户散养时畜禽污水污染环境的问题,从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
  此外,还完成了棠梨坝村委会驻地到镇道路硬化10公里,完成4个村组道路硬化,完成8个村小组18公里的道路通达。
  棠梨坝村发动全民齐动手,持续深入开展家庭环境卫生及村容村貌整治活动,通过清扫庭院、道路,整治卫生死角,收集清运垃圾,提升人居环境,还积极开展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引导大家爱护环境崇尚健康文明生活。
  云县以建设“美丽云县、宜居城乡”为主题,以城乡规划为引领,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在农村大力开展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和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七改三清”行动,着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安乐村
  “亲戚”帮扶建家园
  一年时间,一个旅游村落初具雏形。安乐村,见证了这样的速度和效率。
  安乐村是云县27个重点脱贫摘帽建制村之一,也是云县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安置点。占地98亩,安置点以打造“茶马古村落”为主线统筹规划设计,工程涉及155户农户安居房建设,安置点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等相关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1月项目启动至今,超过50%的农户已入住新居。
  “如果没有脱贫攻坚的全力推进,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10年甚至20年,都不可能把家园建成像现在这么舒适、美丽、宜居。”村支书施德李告诉记者:“村里乡亲们挂在嘴上、记在心里的还是时刻关心、支持安乐村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队员,他们都是我们安乐村的‘亲戚’”。
  说起“亲戚”,施德李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省纪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的领导来过村里,为我们的发展把脉问诊;市里的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副市长来过村里,为我们的发展出谋划策。常务副市长来时,我们汇报村民活动场所的事,当场答应支持10万元建设经费,领导回去不到10天,10万元的建设经费就到村里的账上了。
  县委书记、县长随时会来村里查看安置点项目建设情况,好多问题都是现场反映,现场解决。去年我遇到县委书记就来了14次、蹲点4个晚上,县长来了11次。
  镇里的书记、镇长,隔三差五就来现场办公一次。
  市扶贫办、县住建局、司法局、武装部挂钩领导也经常来指导。可以说,县里31个县直部门的领导基本都来过我们安乐村。
  驻村工作队员进村后,以村为家,一心扑在安置点上,帮我们建新房、跑项目、要资金。工作队长张学昌为村发展记录了4本民情日记,发挥茶叶专业特长开展了5次茶叶栽培、管理、制作的培训,2016年全村毛茶产值与前年相比,提高30%。
  “来我们村的‘亲戚’多得记不清,给我们的关心大到说不完。”施德李拿出一大本厚厚的笔记本给我们看,笔记本详细记录着安置点工程启动以来,省、市、县和镇里各级领导到安乐村调研、现场办公、座谈、研究解决问题等情况。施德李动情地说,笔记本里不仅记录着“亲戚”对安乐村的关爱之情,还记录着“亲戚”们那种以“抓铁有痕、踏石有印”做好每一项工作的态度和精神,让人敬佩。
  史料记载,安乐村是旧时马帮进云州城必经的第二个驿站,从留存的建筑和传承的文化可见安乐村的昔日繁荣。如今,国家实施脱贫攻坚,让这个茶马古道上的驿站再度焕发新的生机。
  村头村
  不等不靠摘穷帽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道路通村达户,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新房拔地而起,一项项特色产业落地生根……
  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根本的力量来自贫困村、贫困户的自身努力。云县茶房乡村头村因地制宜,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不等不靠发展产业,逐步拓宽脱贫致富路。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是村头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赵从卫经常说的一句话。村头村位于海拔2020米的高山上,主要收入来源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全村经济综合实力处于茶房乡16个行政村的“末梢”,是全县2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
  “群众参与是脱贫攻坚好坏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贫困群众不参与,积极性不高,也就容易偏离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云县委组织部驻村头村工作队员钱建美说。为改变现状,村头村通过思想上的鼓劲、技能上的帮扶、情感上的互动,让贫困户实现了思想之变、技能之变、精神面貌之变,以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精神,为决胜脱贫攻坚积蓄主体力量。
  村民想致富,产业是核心。村头村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是典型的“空壳村”,村党组织面临着“无钱办事”“无能力办事”的问题。2015年,该村与云县海通丝绸有限公司合作,以“党支部+企业+农户” 的形式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动员村民依靠新兴产业加快脱贫步伐。合作过程中,村“两委”负责抓好所在辖区蚕桑产业的发展工作,合理规划种植地块,组织群众产业化、规模化进行种桑养蚕,引导群众按公司技术人员要求管护好桑园养好蚕。企业着力抓好种桑养蚕期间的种苗调供、技术培训、按期收茧等工作,并按照技术标准指导农户种植,同时加强植后管理和苗期管护的技术指导。目前,全村种植桑树246亩,按照预期估算,待3年桑园基本成龄后,每亩可养蚕4茬,每亩放养蚕种3至4张,年产茧150千克左右,每亩收入可达5400元左右。
  除了打理好桑蚕产业外,村头村还成立了古茶树专业合作社,督促农户管护好自家古茶树,让古茶树保价出售。同时,加强核桃、烤烟、养殖业等产业发展,为贫困户引来脱贫发展的“活水”,探索出多条脱贫致富之路。
  产业发展了,开始了修路、盖新房、改善人居环境。依靠幸福安居工程的实施和安居房改造的好政策,村头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建房热潮,村组硬板路越来越宽广,孩子们也有了新的教学大楼。
  如今,村民们不仅看到了人居环境的大变化,更看到了脱贫路上主动干事创业的新希望。夯实了基础,蓄积了底气,村头村的脱贫之路越来越平坦、宽阔。

 

                      转自《云南日报》

返回
2025年07月05日  第756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撸起袖子加油干 内生动力渐增强

刊发时间:2017-05-03 A3版  作者:李春林 谢 进 查海霞 刘婉静 【字体:大 中 小】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号角声声鼓点急。
  临沧市云县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按照早发现、早整改、早见效的要求,采取上级点、自己找、群众提、部门帮的方式,深入查找各级各部门在思想、作风、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全面补齐短板,  精细谋划推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重点任务、重点措施,把“起势”变“定势”,变“优  势”为“胜势”,为脱贫攻坚提供持久动力,确保2017年脱贫攻坚再战再捷,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连日来,云南日报社临沧分社和临沧传媒集团共同策划,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作风转变、产业建设、整乡推进、人居环境提升、主体作用发挥和精准脱贫的关系“六个专题”的思考,走进该县爱华、茂兰、大朝山西、大寨、茶房5个乡(镇)中的6个现场点进行实地采访,悉心听取30多个基层干部群众讲成绩、说变化、话发展,深切体会到这个县脱贫攻坚的实践可圈可点、出新出彩。

 

20170502150851epi7w4---副本.jpg

  澳洲坚果长势良好  大棚蔬菜增收 土鸡养殖致富

大树村
  支部+合作社走新路
  两年不到的时间,收入翻了10倍——很多人做梦都不敢想,却在云县爱华镇大树村村民李云勇身上变成了现实。
  在村“两委”和村致富能手的帮助下,凭借一股敢闯敢干的劲和不等不靠的心,李云勇在从事土鸡养殖后,让曾经4万元不到的年收入,奇迹般地翻滚到40万元。
  “裤子不破,肚子不饿。”谈起村民的“幸福愿景”,大树村党支部书记杨世荣一句贴切的话,道出了身处冷凉山区环境恶劣、增收困难的窘迫。大树村离县城19公里,地广人稀,林地资源丰富。村民在山地放养的土鸡拿到市场上卖供不应求,催生了杨世荣的一个想法,就是依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引导群众从传统的饲养方式向科学饲养、生态饲养方式转变,使林下养殖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2015年8月,大树村成立了云县家兴林下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400多万元,建设占地面积为500亩的林下土鸡养殖基地,建盖鸡舍500多平方米,购进脱温鸡苗,采取养殖大户牵头,合作社统一提供鸡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渠道的方式,开始发展规模化土鸡养殖,目前存栏土鸡4万羽。据合作社社员李云红介绍,合作社每天出栏土鸡150羽,主要销往云县、凤庆、沧源以及昆明等地。短短一年多时间,营业额突破200万元。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按照户均300至500只鸡的养殖规模,4个月出栏后,按每只30元的利润计,每年将增收上万元。
  在大树村,像杨世荣、李云勇这样凭借自己勤劳双手,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行的人比比皆是。
  大树村农户依托合作社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提档加速,而合作社从成立到发展壮大,村“两委”功不可没。在管护好核桃、茶叶、板栗等传统产业,发展好天麻、白芨、龙胆草等中草药的前提下,村“两委”立足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培育特色产业,采取“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运作方式,把林下土鸡养殖作为全村脱贫攻坚的主业培育,带动养殖户利用当地林下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养殖。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产业效益初步显现,并辐射周边贫困村、贫困户积极参与,为山区半山区贫困户发展短平快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山清水秀,房子盖起,钱袋鼓起,才是真正的小康。”这是杨世荣对于美好生活的诠释。用真心赢得信任,用实干塑造形象,用制度强化责任,村干部带领群众点点滴滴的行动,汇聚成全村实实在在的利益。
  文物村
  特色产业促增收
  “城市建房按平方米来算,我们建房称斤称两来算,一包水泥、一块砖要靠人扛毛驴驮。”说起村里盖房和修路,云县大朝山西镇文物村支书赵熙武这样告诉记者。
  去年,文良等村小组修通了6.2公里的硬板路,人背驴驮的状况彻底改变。“为了修这样一条路,大家自带伙食,出了上千个义务工。”赵熙武介绍,靠着整合各项资金210万元,群众自筹100多万元,硬是修好了这条路。
  这6.2公里硬板路是云县大朝山西镇文物村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的通畅工程,涉及3个村民小组168户764人,于去年5月修建完成。
  赵熙武说,2015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达5800元左右,去年已达7000多元,而未实施脱贫攻坚之前,全村生产总值6000多万元,去年已达9000余万元。
  “文物村属贫困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全村以抓实发展优质红米、有机茶、烤烟、核桃等传统产业为主。为59户建档立卡户每户发放了1头能繁母猪、3头商品仔猪;为84户建档立卡户发放1头能繁黄母牛,使建档立卡户能持续增收。”赵熙武说。
  文物村属云县27个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3户470人,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劳务输出。
  在脱贫工作中,该村做活“山”文章,突出抓好优质红米、有机茶叶、烤烟核桃等产业发展。“我们村素有种植红米的传统,过去产量高、价格低,村民们逐渐放弃了种植。随着大家对生态优质红米的需求增加,我们村又恢复了种植,并将逐步恢复传统手工工艺制作,全村高海拔可种植优质红米达6000余亩。”赵熙武说,目前全村有茶叶3800亩、烤烟200亩、核桃6800亩。
  同时,文物村在养殖业上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成立由80户养殖大户组成的文物村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还为全村1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000元产业循环发展资金,统一采购发放能繁母猪、商品仔猪、能繁黄母牛,让农户循环增收。
  据了解,大朝山西镇整乡推进项目资金总指标2000万元。截至目前,共拨付到位1300万元。主要实施项目有6个行政村魔芋种植1360亩,2个行政村茶叶+樱桃种植产业园1个686亩,龙潭村新村组新建宽1.5米茶叶+樱桃人行产业道路4.7公里7060平方米,8个行政村新建村内道路硬化12条35.8公里121200平方米,生猪、黄山羊养殖等。
  忙卓村
  持续发展调结构
  “1998年开始种植甘蔗,面积从10亩、20亩、30亩到现在的230多亩,每亩单产从3吨到现在的4.5吨,家里的房子从茅草房到瓦房再到如今400平方米的3层小洋楼。”现年60多岁的忙卓村曼招组种蔗大户字开儒,细数种植甘蔗带来的变化时感慨,一棵甘蔗,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走上了致富路。
  忙卓村是老蔗区,有60多年的种蔗历史。在云县甘化公司收购甘蔗的总量中,茂兰镇占半壁江山,茂兰镇忙卓村占其1/3。目前,忙卓村甘蔗种植面积近万亩,去年总产量达4.7万吨。
  村支书沈仕东介绍,种甘蔗的收入比种玉米高一倍左右,再加上村民有种蔗习惯、有种蔗经验,2013年以前,村里除了种甘蔗,几乎没有发展其他产业。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实施以来,我们意识到单一的产业格局风险较高,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才是规避风险、持续发展的良策。”沈仕东说,从2013年开始,村“两委”就开始不断探索忙卓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以合作社形式带动养殖业发展,不断培植养殖大户。主要发展本地小黄牛、生猪、黑山羊养殖,全村共有村民716户农户,现在已经发展了160户养殖户,存栏10头的养牛户18户,存栏5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1户,存栏3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4户。同时,村“两委”还引导村民发展除甘蔗以外的种植业,目前种植坚果1500亩、花椒300多亩、砂仁300多亩,试种工业用辣椒150多亩。
  从村文书退休回家的陆志贵,2014年开始养殖黑山羊,从起初10多头发展到现在存栏100多头,去年养殖黑山羊纯收入达8万多元,家里建起了2层小洋楼。
  注重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强化科技明白人的培养。2015年以来,村“两委”邀请党校进行8个批次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共培训800人次。目前,全村已经有1700多名能干产业、懂技术的致富带头人。
  2015年,忙卓村人均纯收入8900元,2016年预计达9200元;2015年建卡户人均收入2870元,2016年预计达3500元。2016年全村经济总量预计达4000多万元,甘蔗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养殖业收入占总收入30%。
  “2017年的目标是人均纯收入要上1万元。”沈仕东对产业结构调整后忙卓村的发展信心十足。他说,产业结构调整给忙卓村带来的不仅是农民增收,更重要的是从单一向多元转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忙卓村的致富之路会越走越宽敞。
  棠梨坝村
  提升环境除陋习
  “支书,请你到我家看看卫生情况,还有哪里需要改进的地方。”一大早,大寨镇棠梨坝村的袁荣忠就非要拉着村支书石山湖到家里看看。
  袁荣忠因身体不便,和被划为政府兜底户的母亲住在一起,家里脏乱差突出。“如今他家变化大,物品摆放整齐。”石山湖说,他家还盖起了85平方米的平房。
  “在村民的观念转变这一过程中,我们村‘两委’做了很多工作,经常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宣传教育,上门做工作。”石山湖介绍。
  如今,走进山峦叠嶂的棠梨坝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幢幢掩映在绿树修竹丛中的农家新居。一年间,贫困山村的173幢土坯小屋换成了农家“别墅”,凋零的老茶园重焕生机。
  棠梨坝村因地制宜,突出规划引领作用,认真编制相关扶贫开发脱贫发展规划,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统筹考虑,最大限度使资金聚集、项目配套,实行基础设施连片建设、产业连片开发、村容村貌连片整治。以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为主要抓手,实施精准扶贫,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加快实施脱贫攻坚“五大工程”。
  目前,在规划整齐有序的棠梨坝村驹子场易地搬迁安置点已完成公共基础投资220万元,已安置46户,建成200立方米蓄水池1座。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还将给予30棵高价值经济林木,其他农户10棵,在房前屋后种植。”石山湖说,采取村“两委”和党员分片包干,在村“两委”会、村组干部会和村民大会上,宣传动员村民们爱护环境、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成了重要议题。
  “现在村里在人口较集中的地方已经建起了11个垃圾处理池。”石山湖说,村里的养殖小区已经启动建设,实施人畜分离工程,变散养为集中养殖,解决农户散养时畜禽污水污染环境的问题,从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
  此外,还完成了棠梨坝村委会驻地到镇道路硬化10公里,完成4个村组道路硬化,完成8个村小组18公里的道路通达。
  棠梨坝村发动全民齐动手,持续深入开展家庭环境卫生及村容村貌整治活动,通过清扫庭院、道路,整治卫生死角,收集清运垃圾,提升人居环境,还积极开展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引导大家爱护环境崇尚健康文明生活。
  云县以建设“美丽云县、宜居城乡”为主题,以城乡规划为引领,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在农村大力开展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和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七改三清”行动,着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安乐村
  “亲戚”帮扶建家园
  一年时间,一个旅游村落初具雏形。安乐村,见证了这样的速度和效率。
  安乐村是云县27个重点脱贫摘帽建制村之一,也是云县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安置点。占地98亩,安置点以打造“茶马古村落”为主线统筹规划设计,工程涉及155户农户安居房建设,安置点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等相关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1月项目启动至今,超过50%的农户已入住新居。
  “如果没有脱贫攻坚的全力推进,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10年甚至20年,都不可能把家园建成像现在这么舒适、美丽、宜居。”村支书施德李告诉记者:“村里乡亲们挂在嘴上、记在心里的还是时刻关心、支持安乐村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队员,他们都是我们安乐村的‘亲戚’”。
  说起“亲戚”,施德李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省纪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的领导来过村里,为我们的发展把脉问诊;市里的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副市长来过村里,为我们的发展出谋划策。常务副市长来时,我们汇报村民活动场所的事,当场答应支持10万元建设经费,领导回去不到10天,10万元的建设经费就到村里的账上了。
  县委书记、县长随时会来村里查看安置点项目建设情况,好多问题都是现场反映,现场解决。去年我遇到县委书记就来了14次、蹲点4个晚上,县长来了11次。
  镇里的书记、镇长,隔三差五就来现场办公一次。
  市扶贫办、县住建局、司法局、武装部挂钩领导也经常来指导。可以说,县里31个县直部门的领导基本都来过我们安乐村。
  驻村工作队员进村后,以村为家,一心扑在安置点上,帮我们建新房、跑项目、要资金。工作队长张学昌为村发展记录了4本民情日记,发挥茶叶专业特长开展了5次茶叶栽培、管理、制作的培训,2016年全村毛茶产值与前年相比,提高30%。
  “来我们村的‘亲戚’多得记不清,给我们的关心大到说不完。”施德李拿出一大本厚厚的笔记本给我们看,笔记本详细记录着安置点工程启动以来,省、市、县和镇里各级领导到安乐村调研、现场办公、座谈、研究解决问题等情况。施德李动情地说,笔记本里不仅记录着“亲戚”对安乐村的关爱之情,还记录着“亲戚”们那种以“抓铁有痕、踏石有印”做好每一项工作的态度和精神,让人敬佩。
  史料记载,安乐村是旧时马帮进云州城必经的第二个驿站,从留存的建筑和传承的文化可见安乐村的昔日繁荣。如今,国家实施脱贫攻坚,让这个茶马古道上的驿站再度焕发新的生机。
  村头村
  不等不靠摘穷帽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道路通村达户,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新房拔地而起,一项项特色产业落地生根……
  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根本的力量来自贫困村、贫困户的自身努力。云县茶房乡村头村因地制宜,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不等不靠发展产业,逐步拓宽脱贫致富路。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是村头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赵从卫经常说的一句话。村头村位于海拔2020米的高山上,主要收入来源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全村经济综合实力处于茶房乡16个行政村的“末梢”,是全县2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
  “群众参与是脱贫攻坚好坏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贫困群众不参与,积极性不高,也就容易偏离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云县委组织部驻村头村工作队员钱建美说。为改变现状,村头村通过思想上的鼓劲、技能上的帮扶、情感上的互动,让贫困户实现了思想之变、技能之变、精神面貌之变,以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精神,为决胜脱贫攻坚积蓄主体力量。
  村民想致富,产业是核心。村头村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是典型的“空壳村”,村党组织面临着“无钱办事”“无能力办事”的问题。2015年,该村与云县海通丝绸有限公司合作,以“党支部+企业+农户” 的形式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动员村民依靠新兴产业加快脱贫步伐。合作过程中,村“两委”负责抓好所在辖区蚕桑产业的发展工作,合理规划种植地块,组织群众产业化、规模化进行种桑养蚕,引导群众按公司技术人员要求管护好桑园养好蚕。企业着力抓好种桑养蚕期间的种苗调供、技术培训、按期收茧等工作,并按照技术标准指导农户种植,同时加强植后管理和苗期管护的技术指导。目前,全村种植桑树246亩,按照预期估算,待3年桑园基本成龄后,每亩可养蚕4茬,每亩放养蚕种3至4张,年产茧150千克左右,每亩收入可达5400元左右。
  除了打理好桑蚕产业外,村头村还成立了古茶树专业合作社,督促农户管护好自家古茶树,让古茶树保价出售。同时,加强核桃、烤烟、养殖业等产业发展,为贫困户引来脱贫发展的“活水”,探索出多条脱贫致富之路。
  产业发展了,开始了修路、盖新房、改善人居环境。依靠幸福安居工程的实施和安居房改造的好政策,村头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建房热潮,村组硬板路越来越宽广,孩子们也有了新的教学大楼。
  如今,村民们不仅看到了人居环境的大变化,更看到了脱贫路上主动干事创业的新希望。夯实了基础,蓄积了底气,村头村的脱贫之路越来越平坦、宽阔。

 

                      转自《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