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六抓”做好文化扶贫工作
文化扶贫是一项实施精神塑造、阵地建设、能力转化、产业培育、文化惠民的系统性工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六抓”做好文化扶贫工作,坚持将文化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总体规划进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先后出台了《中共临沧市委关于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决定》《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27241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临沧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资金投入,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文化行业扶贫,全市文化民生得到较大改善。
抓阵地建设,为文化精准扶贫“打基础”。“十二五”以来,共整合国家、省、市文化扶贫资金73566.74万元,建成了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临沧体育运动中心等标志性文化惠民工程,县(区)级“两馆一站”业务用房维修改造有序推进。全市9个公共图书馆达国家一级馆1个,国家三级图书馆8个;9个文化馆国家二级馆1个、国家三级馆2个,85个乡镇(农场)综合文化站达国家一级站6个、二级站13个、三级站17个;建设有107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72 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县(区)级支中心8个、乡(镇)服务站点84个、村级终端点623个,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逐步形成。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用网培学校的设施设备和资源,对农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等培训5325 场次,培训群众43万人次。有常年活动的村级文化活动室858个,人员相对固定的村级业余文艺宣传队858支,每年演出5649场次。建成农家书屋956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补充出版物143481册,举办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148期3128人次,建成大型民族文化广场10块,标准文化体育活动广场1026块,普通文化活动广场932块,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抵御境外文化渗透,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抓活动组织,为文化精准扶贫“筑平台”。市、县(区)、乡、村四级文化活动网络基本形成,农村文化、社区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较为活跃。市、县(区)各级文艺团队和农村业余文艺表演队在繁荣城乡文化生活,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沧源自治县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耿马自治县水文化旅游节、永德县芒果节、云县啤酒狂欢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扩大了临沧对外文化的宣传和影响。“十二五”以来,全市各级图书馆和文化馆组织文艺演出2000场,举办义务写春联275场,送文化下乡慰问演出2710场次,送图书19万多册,发放科普资料120万余份,开展各种文化展览545场,辅导文艺节目634个,辅导文艺骨干6.4万人次。《月亮升起来》广场集体舞和《第九套广播体操》在全市广泛推广,已成为城市、社区、乡村、机关、军营、学校、厂矿的一项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品牌,推动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促进了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
抓文化保护,为文化精准扶贫“树灵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掘、抢救和保护了一批文物史迹,修缮保护文物保护单位 33 个,投入资金2406万元,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全市共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及其他六大类新文物571处(项),有276项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共调查国有单位911家,完成普查898家,经省级专家组鉴定,全市共鉴定出珍贵文物111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7件,三级文物100件)。通过省考古所和市文物管理所共同努力,经国际专家组鉴定,沧源自治县发现距今43500年亚洲最古老的“和平文化”,这是首次在我国境内发现史前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全市共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国家级 7 项,传承人 4 人;省级22 项,传承人 43 人;市级178 项,传承人53 人;县级保护名录 745 项(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4个,国家级文化艺术之乡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历史文化名村1个。建立了4个传习馆(所),举办各类传习培训 232 期,参学3.7 万人。古籍文献普查方面,在第三次古籍文献普查工作中,共普查出全市1912年前汉文古籍2236种7542册,1949年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86种。
抓精品创作,为文化精准扶贫“添食粮”。创作上演了一批文艺剧节目、音乐歌曲,在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傣族舞蹈《嘎朵》、阿数瑟《白露花开》、傣族象脚鼓舞《宏仲嘎光》荣获金奖,傣族器乐演奏《肯绕么颂》、佤族器乐演奏《鼓声咚咚声声不息》、拉祜族舞蹈《芦笙舞》获银奖;歌手董艾青在参加“中国梦·云南情‘石林杯’首届民族歌曲大赛”中歌曲《彩云蓝天》荣获通俗唱法二等奖,在“百首歌曲唱云南”全国征选活动中歌曲《彩云蓝天》荣获金奖、歌曲《激情沧江》荣获优秀奖,同时《彩云蓝天》获得了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编辑出版了《秘境临沧之谜》《临沧民族歌曲大家唱》等丛书,制作出版了《临沧少数民族经典歌曲选》CD专辑;广泛开展贫困地区送文化下乡慰问演出2000多场次,观众达200余万人次。
抓人才培养,为文化精准扶贫“塑主体”。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文化人才、民间艺人队伍的建设,成立了市音乐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和摄影家协会,搭建了文学艺术创作平台;运用“知识就是竞争力”全球通大讲坛、“学经验·找差距”“三区”人才培养等活动,对贫困地区文化人才进行了集中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重点培养了布朗族、佤族等一批少数民族和本土作家。共培养文化系统党政人才463名、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4名、专业技术人才798名。
抓惠民示范,实现扶贫对象“自造血”。以“八个一”为标准,广泛开展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活动。“十二五”以来,共建成文化惠民示范村 58 个。创建过程中,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目标,通过挖掘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强研究、开发和利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信息服务,鼓励支持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具有地域和传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临翔区碗窑村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陶技艺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产品远近闻名,深受消费者青睐。耿马自治县孟定镇芒团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发展文化产业,统筹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产品远销国内外,创造了云南文化富民“芒团模式”,被称为“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