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村 山村游好去处
由云县出发,一路沿着祥临二级公路向着省城昆明方向行进到23公里处,映入眼帘的是依山而建一幢幢统一模式的砖混结构楼房。远远望去,新建的楼房犹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大山间分外耀眼。新房旁,清可鉴影的茂兰河好像弹奏着欢快的乐曲悠然地流向远方。每当夜幕降临,村活动场所内又会看到村民们在和着笛子、三弦的节拍尽情地打着歌,打歌活动中还不时穿插上男女调子对唱,整个打歌场一片欢腾,处处洋溢着祥和和幸福。累了又可默默倾听手撕鸡的传说,细细品尝着手撕鸡的真味。这就是山村旅游好去处——云县茂兰镇安乐茶马古村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安乐村。且通过搬迁安置 打造出了云县一个崭新山村旅游新景点。
据史料记载,安乐由古时的“挨罗”雅化而来,从茂兰街头往北走,经马泗河的“五善桥”,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翻越大歇场坡,过响水箐后便到了峰回路转的安乐锁水阁,距茂兰街10公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作为大队或村公所驻地,有供销社、粮店、完小、信用社等单位,沿村中行走的大路逐渐形成安乐街,又名磨单街。虽不定街期,但山区农民早晚常来卖瓜果蔬菜和土特产品,哨街通车后,古驿道行人减少故兴街未成。云县民间有句顺口溜:“冷哨街,热茂兰,不冷不热安乐塘。”这是以地名来形容气候和线路走向的。安乐村四面环山,气候宜人。村落背靠大丙山,西临灵宝山东麓,东西各有一条河流环村汇于村口统称安乐河,村落沿茶马古道两侧依山势而建,房屋多为土木结构,青瓦屋面,均用青砖和土坯混筑,四柱落地,下层抽厦,三开间,材料的规格不算太高,但宅内却气质浑郁,极具古风。设计讲究的老房飞檐翘角,再以剑川木雕、彩画、石刻、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显得古色古香、韵味十足。村落布局因地制宜,反映了村落的发展过程,是云县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从安乐塘这段地域起直到哨街,乡间百姓多有查、纪、罗、字等姓人家,且不属本土世居民族,多为游贸来滇,随马帮过澜沧江后谋生落籍,入乡随俗,多为彝族或布朗族。安乐村安乐塘素有“五里一塘,十里一哨”之称,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传统历史文化有《茶马古道遗迹》《李葵将军墓》《象树的传说》《五善桥旧址》《蔡家桥遗址》《手撕鸡的传说》《彝族打歌》等。
茶马古道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初具雏形,当时称为“蜀(四川)身毒(印度)道”。宋时,滇、藏、川的茶马互市频繁,明清茶马互市内容则更加丰富,进藏多是茶叶、瓷器、丝绸、布匹;出藏时则是马匹、羊毛、毛皮、皮张和药材,因此称这条汉藏古道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存在于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路线,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据史料记载,云县未开通北上昆明的公路时,安乐是旧时马帮进云州城(现云县)上昆明18个马站的第二马站,通常马帮在此地休整一夜后,向北经岭磨核桃林一路爬坡翻过风水岭抵达哨街,连续下坡去往杉松湾第三马站。如今安乐便利的交通和不冷不热的凉爽气候,成了当今远离城市喧嚣,寻觅青山绿水市民们的理想避暑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