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特色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的思考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要打赢这场硬仗,重点在产业。产业化扶贫是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发展现代农业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使农业成为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持续化的现代农业。
贫困地区的农业目前还处在品种单一、技术老化、效益低劣的落后状态,实行产业化扶贫是贫困地区的必然选择。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扎实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和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健全和落实社会服务体系,才能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力和农业产出率,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同时,产业化扶贫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脱贫的根本途径,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贫困人口之所以贫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生产没有搞上去,经济发展不起来,人均收入低。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本途径在于推进产业化扶贫,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总量。只有扶持贫困农民发展特色优势品种,扶持龙头企业增强扶贫功能,在贫困地区建立特色优势品种生产基地,依靠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关系,才能使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建立起来,使贫困农民增加收入。发展特色产业,要立足资源优势,加快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让每个贫困乡(镇)有支柱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
发展特色产业增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着力提升核桃、茶叶、烤烟、畜牧、蚕桑等传统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发展“短平快”增收致富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2个产业发展项目,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贫困人口均有增收产业基地。推进旅游扶贫试点,大力支持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开发民族特色美食、生态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等旅游产品,拓宽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渠道。构建“互联网+扶贫网络”,建立贫困村电商服务体系,拓展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开展电商扶贫。让更多群众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利用现代网络销售平台,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率,真正解决特色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收。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优质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增收。每年扶持1个以上与贫困户利益联结的龙头企业,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产业合作组织和1个资金互助组织,有村集体经济收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加入1个合作组织。创新“政府+市场主体+银行+保险+农户(贫困户)”五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金融、保险的支撑保障作用;充分发挥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市场主体制度,依托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强化转移就业增收。以就业为导向,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开展“菜单式”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致富技能。对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100%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积极推荐就业。每个贫困乡(镇)建立1个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性培训服务平台,提供转移就业优质服务。对在城镇工作生活1年以上的贫困人口,优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在全面建成小康路上和脱贫攻坚过程中,让脱贫人口不仅能够“站起来”而且能够“走得远”,由“输血”变“造血”,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增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