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照传播规律抓好脱贫攻坚新闻报道

刊发时间:2017-05-15 A3版  作者:罗汝升 胡永忠

  科学把握新闻文化传播规律,与时俱进地宣传报道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为时代而作、为时代而歌,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正能量,是新闻人不负时代赋予的圣神职责。
  新闻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方面。就“脱贫攻坚”领域来讲,物态文化包括围绕“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基本要求,开展的抗震安居房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建设、道路交通建设、人畜饮水建设、照明设施建设、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垃圾分类处理、人居环境提升等一系列实体信息。行为文化是依据客体建设实体而产生的关于人的活动的主体信息,包括党政社会行为、社会团体行为等,涵盖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是有组织的社会主体的行为活动。制度文化包括国家制定的“脱贫攻坚”规划、“脱贫攻坚”工作目标、项目建设规划、目标责任书、各项优惠政策和工作准则等客体信息。
  制度文化是蓝图规划、行为文化是组织操作、物态文化是实物景观。在新闻采写、编辑、播报活动中,如何动态把握信息、怎样权衡各类信息的比重,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考量的问题。
  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的新闻工作要求,“脱贫攻坚”的整体新闻报道,应该是开局之初要以制度文化宣传报道为主,即多宣传报道党和国家有关“脱贫攻坚”的各项优惠政策、地方项目规划、工作纪律和工作要求,让群众充分领会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做到心中有底、胸中有数和手中有招,激发广大干群大干“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为“脱贫攻坚”工程的前期工作做好思想铺垫,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构建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力量支撑。
  “脱贫攻坚”工程是变“输血式”为“造血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的转变发展方式的新举措:开局之初“脱贫攻坚”建房贷款优惠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入学资助政策等,是以“输出”为主的“输血式”阶段,新闻采写、编辑和播报,特别要对抗震安居房建设政策、易地搬迁安置点区位优势、产业项目规划和开工建设情况等作大报特报、大书特书,以实现“突出重点”的新闻报道之要,以体现“开局良好”的社会效应。中期和后期“脱贫攻坚”新闻,应该以安居房建设、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善、教育文化和社会养老保障事业发展、产业经济建设等为采播重点,特别应该突出产业发展成果,以产业经济和产业脱贫报道占主导地位。
  “脱贫攻坚”最难的问题在农村、农业和农民,“输血”的根本目标是“造血”,“脱贫不脱钩”的意义在于巩固提升贫困户“自主造血”的能力;“自主造血”的支撑力量来源于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根本性提升。要让贫困户“房子盖得起来、人口住得进来、家庭富得起来”,实现“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的美好愿望,归根到底要靠产业发展拓宽经济增收路子,实现“三农”行业的持续增产增收增效,不断提高群众的家庭富裕度、增强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和提升社会生存的安全感。从这个角度考虑,“脱贫攻坚”中后期新闻采写报道,不但要“追踪式”的报道重点区域的安居房建设,还要提升对重点产业建设的关注度,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采写播格局,让受众立体的、全方位的、系统的了解“脱贫攻坚”取得的最新成果。
  世界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脱贫攻坚”的进程也是一幅流动的画面,要求新闻工作者在不同时段动态把握好报道的内容。根据哈罗德·伊尼斯新闻传播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理论、不同媒体对新闻传导的适应特性,综合运用融媒体时代多渠道互通的优势,在不同的媒体领域传播“脱贫攻坚”取得的最新成就,以同一新闻内容服务不同受众,拓展新闻文化的时空覆盖率,以数量偏向实现质量偏向的飞跃,以速度偏向促成新闻的时效性,合成“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社会正能量。
  “文为时而作”,“脱贫攻坚”各个阶段新闻报道要因时因地因事进行策划,要坚守事实原则注重用事实说话,瞎编乱造无中生有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通常的表现是:“脱贫攻坚”事业搞得风生水起、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地方,采写传播的新闻源、新闻素材就充实,新闻策划备选的空间就大、题材就多、材料取舍就容易、采写传播内容就丰富,否则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脱贫攻坚”工作界定有时间段,以阶段性攻坚成果合成攻坚终极目标,是社会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结果。从社会矛盾运动层面考量,新闻策划和采编播,就像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一样,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但是永远没有固定模式和止步理由,只有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时空。要注意对新闻源作倾向性关注,根据时势要求进行题材取舍,将最新鲜、最可信、最精准的新闻奉献给受众,充分展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取得的最佳成果,持续为党和人民的千秋大业加油和鼓劲,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正能量生生不息。

返回
2025年07月07日  第757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遵照传播规律抓好脱贫攻坚新闻报道

刊发时间:2017-05-15 A3版  作者:罗汝升 胡永忠 【字体:大 中 小】

  科学把握新闻文化传播规律,与时俱进地宣传报道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为时代而作、为时代而歌,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正能量,是新闻人不负时代赋予的圣神职责。
  新闻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方面。就“脱贫攻坚”领域来讲,物态文化包括围绕“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基本要求,开展的抗震安居房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建设、道路交通建设、人畜饮水建设、照明设施建设、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垃圾分类处理、人居环境提升等一系列实体信息。行为文化是依据客体建设实体而产生的关于人的活动的主体信息,包括党政社会行为、社会团体行为等,涵盖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是有组织的社会主体的行为活动。制度文化包括国家制定的“脱贫攻坚”规划、“脱贫攻坚”工作目标、项目建设规划、目标责任书、各项优惠政策和工作准则等客体信息。
  制度文化是蓝图规划、行为文化是组织操作、物态文化是实物景观。在新闻采写、编辑、播报活动中,如何动态把握信息、怎样权衡各类信息的比重,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考量的问题。
  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的新闻工作要求,“脱贫攻坚”的整体新闻报道,应该是开局之初要以制度文化宣传报道为主,即多宣传报道党和国家有关“脱贫攻坚”的各项优惠政策、地方项目规划、工作纪律和工作要求,让群众充分领会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做到心中有底、胸中有数和手中有招,激发广大干群大干“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为“脱贫攻坚”工程的前期工作做好思想铺垫,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构建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力量支撑。
  “脱贫攻坚”工程是变“输血式”为“造血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的转变发展方式的新举措:开局之初“脱贫攻坚”建房贷款优惠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入学资助政策等,是以“输出”为主的“输血式”阶段,新闻采写、编辑和播报,特别要对抗震安居房建设政策、易地搬迁安置点区位优势、产业项目规划和开工建设情况等作大报特报、大书特书,以实现“突出重点”的新闻报道之要,以体现“开局良好”的社会效应。中期和后期“脱贫攻坚”新闻,应该以安居房建设、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善、教育文化和社会养老保障事业发展、产业经济建设等为采播重点,特别应该突出产业发展成果,以产业经济和产业脱贫报道占主导地位。
  “脱贫攻坚”最难的问题在农村、农业和农民,“输血”的根本目标是“造血”,“脱贫不脱钩”的意义在于巩固提升贫困户“自主造血”的能力;“自主造血”的支撑力量来源于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根本性提升。要让贫困户“房子盖得起来、人口住得进来、家庭富得起来”,实现“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的美好愿望,归根到底要靠产业发展拓宽经济增收路子,实现“三农”行业的持续增产增收增效,不断提高群众的家庭富裕度、增强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和提升社会生存的安全感。从这个角度考虑,“脱贫攻坚”中后期新闻采写报道,不但要“追踪式”的报道重点区域的安居房建设,还要提升对重点产业建设的关注度,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采写播格局,让受众立体的、全方位的、系统的了解“脱贫攻坚”取得的最新成果。
  世界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脱贫攻坚”的进程也是一幅流动的画面,要求新闻工作者在不同时段动态把握好报道的内容。根据哈罗德·伊尼斯新闻传播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理论、不同媒体对新闻传导的适应特性,综合运用融媒体时代多渠道互通的优势,在不同的媒体领域传播“脱贫攻坚”取得的最新成就,以同一新闻内容服务不同受众,拓展新闻文化的时空覆盖率,以数量偏向实现质量偏向的飞跃,以速度偏向促成新闻的时效性,合成“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社会正能量。
  “文为时而作”,“脱贫攻坚”各个阶段新闻报道要因时因地因事进行策划,要坚守事实原则注重用事实说话,瞎编乱造无中生有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通常的表现是:“脱贫攻坚”事业搞得风生水起、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地方,采写传播的新闻源、新闻素材就充实,新闻策划备选的空间就大、题材就多、材料取舍就容易、采写传播内容就丰富,否则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脱贫攻坚”工作界定有时间段,以阶段性攻坚成果合成攻坚终极目标,是社会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结果。从社会矛盾运动层面考量,新闻策划和采编播,就像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一样,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但是永远没有固定模式和止步理由,只有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时空。要注意对新闻源作倾向性关注,根据时势要求进行题材取舍,将最新鲜、最可信、最精准的新闻奉献给受众,充分展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取得的最佳成果,持续为党和人民的千秋大业加油和鼓劲,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正能量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