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上有一个故乡
——读萧德光的《岁月留香》
在翻阅萧德光老师的《岁月留香》这本集子时,我突然莫名地感到故乡的强大气场。他的作品里有那么多故乡小镇里的人事和镇外自然环境的再现场景,作为一个临沧人,我不可能无动于衷。
书里如数家珍地列举了临沧众多让他如此魂牵梦绕的地方:旗山、玉龙井,古塔、阿佤山,南汀河、水碓与碾房,割麦子、捉黄鳝、寻山珍,以及身边那些熟识的亲人们,他从故乡汲取创作灵感,故乡如影相随,故乡,成为了他的文字解码之道,文字里一直怀揣着乡音乡情。他自然而然地写了自己所认为的真实的故土和逝去的岁月,和大多数人记忆中的临沧妥妥帖帖地重合在一起。因为他是故乡中的一分子,所以他知故土的冷热,他知故土的安祥与孤独。
承受地气润泽,经受生活滋养。写山山无狰狞,写水水无凶险,写人人无邪气。他的文字里,总有一种濯然清气流泻着,一点点古典文学的优雅,一点点山川原野的寂寥,一点点为人处事的良善,一点点花前月下的浪漫,一点点行走山水间的豪爽。总而言之,性灵之文,少酸腐之气。
在他从容的表达里,不见大呼小叫,剑拔弩张。给你的感觉,只有举重若轻,平和浅淡,甚至,欲言又止……此外,他的文字里,不乏对古塔、古树、古井、母亲等人与物事的缅怀,尤其是《背父亲回家》一文,字字如心,拨动心弦,让人心头为之颤然。他用文字拽着我们一次次返乡。
写作风格是最大限度的朴素,没有华丽词藻,没有比喻,没有民间的俏皮话,宛如一块透明的玻璃,呈现眼前的,是大自然毫无人工雕饰的自然律动。他笔下的生活如水晶般纯净而透明。不阔大,但也不逼仄,在两极之间游刃,却也各得其所。他的文字不是那种才子型的文章,虽然没有才气逼人的潇洒,但也不因为沉着而显笨拙。这样的作品,是有着自己的个人体味的,不是那么的引人注目,却也不会被人云亦云般的文字淹没。
萧老师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整体上质量都不错。他不喧哗,却能在自己构筑的文字世界里自得其乐。萧老师还写得一手卓然的书法,爱爬山,爱摄影,生活丰饶有生趣,但文字有着欲罢不能的魔力,总是牵着他的魂,让他多年念念不忘,笔耕不辍。写作,源自这位老教师深切的喜爱。出书,也只是他多年来内心的一个夙愿而已。
每每翻阅此书,我眼前出现的竟是平时无论如何凭理性回忆不起的那些耳熟目睹的生活记忆场景。我相信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信息沟通,我在接收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前的频率信号,心里生出莫名地亲近。情是写作的源泉,文情寡淡,情趣钝涩的人,写出的句子,必然如同缺水的干枝。萧老师是一位性情中人,笔下的文字,保留着罕见的天真与自然,并延续了一生。
读到这本书的人是幸福的,它能让人一次次从书中重温往昔的温暖,让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更深挚地热爱我们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