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古崖壁画之谜
——读峗德忠《崖壁上的祈祷》有感
今年3月经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临沧市本土作家峗德忠的又一力作——《崖壁上的祈祷》正式出版。
沧源古崖画群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被我省社科院研究员汪宁生先生发现,并引起重视进行研究。据专家考察鉴定为约三千年前人类祖先的遗迹。这些崖画群点,我在沧源工作时大多都看过,也曾在《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作过宣传报道。那些崖画尽管历尽岁月沧桑,褐红色的人物、动物、村落、牧猎、祭祀、舞蹈图像清晰、分明。崖画作者的族属、画的内容表达些什么,为什么要画在深山崖壁上,画给谁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年幼的峗德忠随父母到佤山支援边疆建设,1973年高中毕业后,当过知青、乡村教师,1978年临沧师范毕业,1984年云南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任中学教师,后任县文化馆长,《佤山文化》责任编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副主任,后调市文化局工作,任新闻出版科长,市委机关刊物《创新》编辑,市委宣传部主任科员。我和峗德忠早年就相识,是相处较好的文友。中学时代,峗德忠就喜爱画画,尤其是对崖画十分倾心痴迷,临摹崖画,研究分析崖画,走遍了所有的崖画群点。经过十多年的倾心分析研究和写作,对崖画的形成和内容,有了飞跃性的认识和新的发现。他曾将这些发现和观点认识写成文章,发表在《春城晚报》上。而后,他几易其稿,写出了这本《崖壁上的祈祷》。全书近40万字,共分39章。读了这本书,可化解你对古崖画的悬疑,欣赏其文学艺术的精华;其中有的部分亦可作为史料性的研究资料。有人会说此言差矣,小说是虚的,而崖画是真实存在的,不能杜撰。殊不知,作者构思这部作品,采用演绎的手法,把那些有根据有事实的人和物,集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将这些散乱的珍珠有机地串连起来,这才成就了《崖壁上的祈祷》。再譬如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就是一个历史内容,采用两种不同笔法的写作,一本是史实性的,一本是故事性的。
我说这本书是临沧本土作家的力作,不是夸张。它的价值具有史料性。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这样写道:“借用石佛洞考古发现及沧源大地震,作为小说的时代背景和重要事件。从石佛洞崖画原料的发现,找到崖画绘画的源头;从洞中发现的一具女尸,我演绎了一个多情的少女;借糯良山传说中的无底洞,我演绎了一个不幸的母亲;从我长期对美术的关注,尤其是对农民画的关注,对勐来乡丁来村崖画‘村落图’,有了一个全新的解读;从对沧源地名、沧源历史的研究,我对永德海崖画作了大胆的演绎,创作出《凯旋回归图》;从民间的狩猎日常生活场景,我大胆地否定了太阳人的玄想,演绎出草丛中狩猎的场景;从资料中的手印,大胆推测画画人调试颜料的场景;从崖画点发现先后编排的序号,变为由地域前后编排序号,伞状辐射,经勐省、糯良、勐来、逆勐董河而上,最后,以勐甘立新洞穴崖画为终点。方圆二三十里,涉及三个坝子。大胆设想,一方面是展开故事的需要;另一方面,我想事实也可能是这样的。”
十年磨一剑,峗德忠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字里行间。作者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三千多年前人类生存环境及其壮丽生活的画图。画图揭示了在那山峦叠嶂的群峰之中,古崖石洞,青藤攀附。人类为了生存,与天斗,与地斗,与兽斗和人斗。作为演绎,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老画师达桑、酋长大黑山、大徒弟西古、女儿叶美、女徒弟叶梅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并对二徒弟艾、三徒弟尼、四徒弟门、五徒弟赛等人物的塑造,也是恰到好处,轻重得体。其中,围绕老画师的妻子失踪,演绎了一段令人心碎的悲痛故事;围绕着老画师女婿西古、女儿叶美与另一姑娘叶梅的情感纠葛,演绎了一个苦涩酸甜而又酸甜苦涩、教人伤感的故事。透过本书,我们可以悟到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功底,也能够品味到作者的文字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