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林业扶贫促增收
立足生态优势 实施“三个一批”
凤庆县林业扶贫促增收
本报讯 (通讯员 双春天 张猛杰) 凤庆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实施“造林脱贫一批、护林脱贫一批、养林脱贫一批”的林业扶贫模式,让广大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及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坚持将项目资金向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认真张榜公示、签订合同,将补助资金、政策落实精准兑现到贫困农户手中。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原则,积极推广 “核桃+魔芋”、“坚果+砂仁”等“乔木+多年生草本高经济植物”的造林模式,不断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退耕户”的林业扶贫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发展林产业“资金紧”和林产品“销售难”等问题。2017年,将在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及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4.43万亩,计划投资15300万元。
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积极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共选聘225名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按每人每年8000元左右的标准支付劳务费。将农村能源建设作为降低农村薪柴消耗、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工作优先布局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先后安装农村能源太阳能热水器1700台、节能炉灶1000台,完成投资近200万元。
因地制宜推进特色经济林产业建设,在发展管养中增收致富。在“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生态+产业”模式,重点将茶叶、核桃、红花油茶、澳洲坚果等“绿色产业”作为全县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来发展,在林下经济上发力,采取“核桃+魔芋”、“核桃+中药材”、“核桃+茶叶”等模式着力打造立体复合型产业,全县累计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307.74万亩,人均近8亩,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均有增收产业。坚持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产业发展项目,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