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源村的美丽嬗变
春光融融的5月,记者在凤庆县腰街彝族乡星源村采访脱贫攻坚时,深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村里带来的嬗变:村庄变漂亮了,村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出行也更方便了。昔日,“山间铃响马帮来”信息闭塞、交通落后和农事活动用水靠等的状况已是尘封的历史。
“真心感谢各级党委、政府和挂钩部门,为我们硬化了道路,接通了自来水,如今,村民出行和生产生活用水已经很方便喽。再不用人背马驮天不亮就外出去背水,猪鸡好养了,青白小菜种出来了,日子也更有过头了。”捧着清洁甘甜的自来水,星源村独家小组村民毕胜杰兴奋地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星源村有385户1342人, 10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依次坐落在通乡公路的两侧。长期以来,山高、谷深、坡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状况,一直没有根本转变。每到雨季,村组间臭水、污水蔓延,房前屋后坑塘积水,泥滑路烂。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挂钩部门的帮助下,村“两委”把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重点工作抓好落实,整合扶贫资金,带领群众掀起修路、治水、办电的高潮。目前,村里除修通完善通乡主干道外,13个村民小组已有11个修通了硬板路,2个村民小组修通了毛路,并已着手开展路基平整和侧沟清理。各村小组不仅通了电,还接通了自来水,修建了水窖、水池,更加方便建房、产业发展和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加速了全村脱贫攻坚进程。
村主任杨国琴告诉记者说:“这条路没修前,村里群众的生产生活十分不便,烤烟、核桃、茶叶等产品运不出去,沙石、红砖等建材也很难运进来,大车和拖拉机只能把货物运到村口,需要村民二次搬运,山高坡陡,非常艰辛。”望着新修的硬板路上,不时通行着拉满茶叶等农产品的车辆进出,驻村干部李绍虎满心欢喜:“以前,村民赶街出行都要脱鞋,去哪家串门办事,脏兮兮的,很不好意思呀。现在路好了,到哪里都方便,村里群众都受益。”
说起 “路难走”,今年37岁的毕胜杰感慨万千,他向记者还原了当时的境况:道路不通前,村组路七坑八洼,泥泞路滑,从家送小孩到星源完小读书2.7公里路程,要走一个半小时,每天天不亮就得背着小孩打着电筒送去。雨季不时碰到山体滑坡,孩子读书,每天都离不开大人接送。交售烤烟、变卖核桃、购置生活必需品,都得到村口或镇上,只能人背马驮。前年他家里4千斤毛核桃拿到村集镇变卖,用了4天时间,每天背四五趟,每趟六七十斤。去年,村到组硬板路修起后,4800多斤毛核桃,用摩托车一天就拉完。1800斤烤烟,用摩托车拉运,一天就全部送到烟站。现在,接送小孩用摩托车只需15分钟,到乡上、县上赶集办事,省工省时,方便快捷。不通水前,农户栽种烟苗得四五家提前预约,轮流用水,晚上还得派人守着,影响生产进度。去年,人畜饮水管网接通后,除了新建24平方米的水窖外,他家还建起12平方米的蓄水池,生产生活用水很方便。
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腰街乡脱贫攻坚的助推器,带动促进了全乡建房、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