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乡旅游小镇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刊发时间:2017-05-18 A1版  作者:熊之鹂 彭 萍 王泽思 张黎黎

同向发力   齐头并进

南美乡旅游小镇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讯  (记者   熊之鹂   通讯员   彭 萍   王泽思   张黎黎)   五一节、搭桥节连续忙碌了几天的董大娥终于可以松一口气。2005年,临翔区南美乡南华村一组村民董大娥投资8000元资金,加上政府的扶持资金在古村落旁建盖了3间木掌楼,开始经营娜妥拉祜农家乐。一开始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后来慢慢增加到二、三万元。随着南美交通条件的改善、草山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游客快速增长,2013年,董大娥经营农家乐的收入突破10万元。为了改善餐饮环境,次年董大娥投入60万元资金建盖了新的经营场所,接待能力大大增强。在南美,像董大娥这样经营拉祜风情的餐饮业已发展到9家,他们不仅在经营中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而且见证着南美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发展变化。
  南美乡北有风景名片千亩草山,东有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白石崖,西南有拉祜族生育之母“石佛”,东南有树龄在600年以上的连片古茶林,南有白水河瀑布群。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南美乡将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培育,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掘民族风情文化,出台规划、制定措施,积极打造独具拉祜风情的旅游小镇。
  2013年8月,南美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工程正式启动。该乡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实施连片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三合一”工程为抓手,加大安居房、道路、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统筹易地扶贫开发、抗震安居工程等项目资金,高标准建设1022户抗震安居房,此后,“葫芦标志、杆栏建筑、红瓦黄墙、姊妹花地脚线”的拉祜民居不仅成为南美的标志性建筑,而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配套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24件、建成集中养殖小区和卫生厕所1142间,安装太阳能路灯。新建32.4千米水泥砌块道路,建成25条长29.85千米村内水泥硬板路,完成12条长22.9千米的道路硬化工作,修建临勐公路和西山公路连接线。
  “道路通,百业兴”。内外相连公路网的建成,将草山、白石崖、古茶林、马鹿坑水库、石佛、白水河瀑布群等旅游景点连在一起,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群众的出行难、发展产业难题,并促成旅游业实现质的飞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几年南美一年四季游客不断,游客已经从市内发展到省外、国外。有的外国人一来就会住上两三天,以便详细了解南美独特的旅游文化。逢年过节、节假日各餐饮业主根本忙不过来,尤其是去年十一国庆节,乡里搞活动游人爆满。
  去年国庆节期间,南美乡成功举办旅游文化周活动和临翔南美首届“拉祜王杯”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旅游人数刷新最高纪录,达到3万余人。在打造特色旅游小镇进程中,南美乡努力通过十一国庆节,拉祜族搭桥节、新米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提高知名度。
  位于南美村南楞田的传统古村落建有80栋拉祜传统木掌楼,内设拉祜烤茶室、拉祜传统服饰展室、拉祜文化展示区、拉祜传统手工艺品展室,游客从中既可体验烤茶等传统的农耕生活,又可详细了解南美拉祜族生产、生活、节日、祭祀等文化内涵。古村落里曲径通幽,标准住宿间、旅游公厕、文化广场、环保排污工程、水体景观、太阳能路灯等设施一应俱全,它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南美乡旅游住宿的档次。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根”与“魂”,两者只有相互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南美乡有无文字记载世代口口相传的民族古根调、各种民族“打歌”,在发展特色旅游进程中,该乡对拉祜族音乐、民族文化进行收集和整理,目前已收集整理传统吹树叶、毕芦、芦笙,弹三弦、牛腿琴等乐曲10余首,古根调传唱10余首,申报拉祜文化传承人32人(成功申报市级文化传承人2名,区级文化传承人11名),培养文化传习人员90多人,开展培训72期,培训人员1995人次,组建文艺节目队7支,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拉祜族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习俗得到保护与传承。
  规划区达5000亩的草山是南美乡的重要旅游景点,随着游人的增多,如何保护草山,促进其良性发展成为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乡党委政府一边请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做好草山旅游景区发展规划,一边出台不能在草山上随意建盖建筑物,加强日常管理等措施,明文规定不能在里面放牧、加强环境卫生、及时清运垃圾等。由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负责实施的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工程进展顺利,计划年内完工。
  与此同时,融文化体验及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拉祜王酒庄、农耕文化产业园、坡脚生态茶文化庄园建设顺利推进。下一步南美乡将瞄准“山乡拉祜风情”的目标,把古村落建设成为南美乡的旅游依托中心、旅游接待和集散中心地,逐步建设和培育好人工狩猎场、白石崖景点、挂蜂岩瀑布、千亩古茶林、草山滑草场五大景点,使其形成一条精品路线,并逐步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

返回
2025年07月07日  第757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南美乡旅游小镇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刊发时间:2017-05-18 A1版  作者:熊之鹂 彭 萍 王泽思 张黎黎 【字体:大 中 小】

同向发力   齐头并进

南美乡旅游小镇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讯  (记者   熊之鹂   通讯员   彭 萍   王泽思   张黎黎)   五一节、搭桥节连续忙碌了几天的董大娥终于可以松一口气。2005年,临翔区南美乡南华村一组村民董大娥投资8000元资金,加上政府的扶持资金在古村落旁建盖了3间木掌楼,开始经营娜妥拉祜农家乐。一开始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后来慢慢增加到二、三万元。随着南美交通条件的改善、草山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游客快速增长,2013年,董大娥经营农家乐的收入突破10万元。为了改善餐饮环境,次年董大娥投入60万元资金建盖了新的经营场所,接待能力大大增强。在南美,像董大娥这样经营拉祜风情的餐饮业已发展到9家,他们不仅在经营中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而且见证着南美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发展变化。
  南美乡北有风景名片千亩草山,东有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白石崖,西南有拉祜族生育之母“石佛”,东南有树龄在600年以上的连片古茶林,南有白水河瀑布群。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南美乡将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培育,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掘民族风情文化,出台规划、制定措施,积极打造独具拉祜风情的旅游小镇。
  2013年8月,南美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工程正式启动。该乡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实施连片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三合一”工程为抓手,加大安居房、道路、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统筹易地扶贫开发、抗震安居工程等项目资金,高标准建设1022户抗震安居房,此后,“葫芦标志、杆栏建筑、红瓦黄墙、姊妹花地脚线”的拉祜民居不仅成为南美的标志性建筑,而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配套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24件、建成集中养殖小区和卫生厕所1142间,安装太阳能路灯。新建32.4千米水泥砌块道路,建成25条长29.85千米村内水泥硬板路,完成12条长22.9千米的道路硬化工作,修建临勐公路和西山公路连接线。
  “道路通,百业兴”。内外相连公路网的建成,将草山、白石崖、古茶林、马鹿坑水库、石佛、白水河瀑布群等旅游景点连在一起,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群众的出行难、发展产业难题,并促成旅游业实现质的飞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几年南美一年四季游客不断,游客已经从市内发展到省外、国外。有的外国人一来就会住上两三天,以便详细了解南美独特的旅游文化。逢年过节、节假日各餐饮业主根本忙不过来,尤其是去年十一国庆节,乡里搞活动游人爆满。
  去年国庆节期间,南美乡成功举办旅游文化周活动和临翔南美首届“拉祜王杯”山地自行车越野挑战赛,旅游人数刷新最高纪录,达到3万余人。在打造特色旅游小镇进程中,南美乡努力通过十一国庆节,拉祜族搭桥节、新米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提高知名度。
  位于南美村南楞田的传统古村落建有80栋拉祜传统木掌楼,内设拉祜烤茶室、拉祜传统服饰展室、拉祜文化展示区、拉祜传统手工艺品展室,游客从中既可体验烤茶等传统的农耕生活,又可详细了解南美拉祜族生产、生活、节日、祭祀等文化内涵。古村落里曲径通幽,标准住宿间、旅游公厕、文化广场、环保排污工程、水体景观、太阳能路灯等设施一应俱全,它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南美乡旅游住宿的档次。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根”与“魂”,两者只有相互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南美乡有无文字记载世代口口相传的民族古根调、各种民族“打歌”,在发展特色旅游进程中,该乡对拉祜族音乐、民族文化进行收集和整理,目前已收集整理传统吹树叶、毕芦、芦笙,弹三弦、牛腿琴等乐曲10余首,古根调传唱10余首,申报拉祜文化传承人32人(成功申报市级文化传承人2名,区级文化传承人11名),培养文化传习人员90多人,开展培训72期,培训人员1995人次,组建文艺节目队7支,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拉祜族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习俗得到保护与传承。
  规划区达5000亩的草山是南美乡的重要旅游景点,随着游人的增多,如何保护草山,促进其良性发展成为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乡党委政府一边请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做好草山旅游景区发展规划,一边出台不能在草山上随意建盖建筑物,加强日常管理等措施,明文规定不能在里面放牧、加强环境卫生、及时清运垃圾等。由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负责实施的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工程进展顺利,计划年内完工。
  与此同时,融文化体验及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拉祜王酒庄、农耕文化产业园、坡脚生态茶文化庄园建设顺利推进。下一步南美乡将瞄准“山乡拉祜风情”的目标,把古村落建设成为南美乡的旅游依托中心、旅游接待和集散中心地,逐步建设和培育好人工狩猎场、白石崖景点、挂蜂岩瀑布、千亩古茶林、草山滑草场五大景点,使其形成一条精品路线,并逐步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