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需要平心静气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便写了一封家书《诫子书》,用以告诫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其中有名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更是后人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当中的智慧委实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干事创业同样需要平心静气;不平心静气,不仅不能成就事业,甚至会贻误事业。因此,党员干部时刻保持平常心,以静心静神的状态,淡定从容地做人和行事,以淡定生骨气挺脊梁,以淡定生正气树形象,以淡定生朝气勇作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持平心静气,党员干部就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把自己看得低一些,把位置摆得正一些。时常对照《党章》和群众的期盼,查找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准确定位个人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恩党的培养,感恩群众的信任,讲党性、讲大局,以平常心理性看待进退留转,平静、平淡、平和地坚守岗位,知足、知恩、知责地发挥作用,把对党的感恩之情化作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把对人民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博大的爱民情怀,在平凡的事业中不断开拓不平凡的境界。 如此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就能做到“进”时朝气蓬勃,“退”时心情愉快,“留”时加倍努力,“转”时奋发进取,以有限的生命创造具有无限意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