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着力增强农垦发展内生动力

刊发时间:2017-05-22 A1版  作者:刘东祥

全面深化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

我市着力增强农垦发展内生动力

  本报讯   (记者   刘东祥)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农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按照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农垦改革发展,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资产整合和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全面增强农垦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确保全市5个垦区,近4万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推进农垦改革,全面激发农垦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是关键。我市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农垦改革中突出“三变”:一是农场变集团,对农场实行集团化改造,实现中央关于农场企业化的要求;二是职工变股东,使职工得到养老保险和股份两项长期、稳固的收入,实现职工收入大幅增长;三是封闭变开放,实现农场出得去、进得来,搞活农场优势资源。加快推进农场企业化步伐,在恢复、保留农场牌子和完整建制、实行农场法人实体登记、落实农场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对农场进行集团公司化改造。依托农场内部现有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国有控股集团公司,把农场企业集团打造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主体,实现农场真正的企业化。为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升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目标,构建符合农垦特点、分级分类的监管体制。农场土地、胶园、茶园等国有资产,由所在县人民政府授权本级国资监管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集中统一监管。从我市实际出发,继续由市农垦局履行垦区行业管理、工作指导、政策协调、规划编制和实施等职能,进一步理顺我市农垦管理部门内部关系,与省农垦局有机衔接。
  推进农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条件。我市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人员、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逐步建立农场以劳动合同制为核心的市场化用工机制,探索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职工社保参保缴费办法,并根据不同人员情况建立劳动合同关系或租赁经营关系;把农场企业管理人员、专业人才纳入各级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中统筹考虑、合理使用。严格农场土地的管理制度,加快农场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管理好、保护好、利用好农场国有土地。通过开展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进一步完善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效对接,把垦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纳入地方,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同步实施。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场地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切实推进公共设施向垦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垦区覆盖,不断加强垦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垦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农场建设。
  推进农垦改革,构建农垦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基础。结合“四园一场”建设,积极支持垦区中低产田(地)改造和低质低产天然橡胶、茶叶、澳洲坚果、果蔬、蔗糖、生物药业等农产品基地改造,提高垦区土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理顺各个农场的产业管理体系,加大“一场一业”“一场多品”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力度。着力打造橡胶产业,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着力将我市农垦打造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橡胶生产加工中心。加快垦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农垦资源、组织、技术、人才、品牌等优势,围绕橡胶、茶叶、果蔬、咖啡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尊重农业生产特点和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沿边(沿线)特色园区经济,把农垦园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统筹起来,加快培育农垦园区经济,主动服务和融入省、市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区位、技术和组织优势,积极开展农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我市着力推进农垦改革,让农垦职工在农场企业化过程中得到最多的实惠,共享改革成果。截至目前,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1个,完成投资153381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垦区固定资产投资幅度大幅增长。完成危房改造10144套710080平方米,完成总投资85209.6万元;完成廉租房建设5390套(公租房30套)269500平方米,完成总投资32340万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使得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农垦职工居住环境和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水利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完成水利投资1436万元,农场人畜饮水和农业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完成水泥硬板路建设132公里,完成投资10576万元,极大改善了农场的交通条件。完成招商引资21060万元,招商引资环境逐步优化。农垦改革工作扎实推进,成绩突出,我市连续三年在全省农垦系统年度考核中排名第一。

返回
2025年07月06日  第7583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我市着力增强农垦发展内生动力

刊发时间:2017-05-22 A1版  作者:刘东祥 【字体:大 中 小】

全面深化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

我市着力增强农垦发展内生动力

  本报讯   (记者   刘东祥)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农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按照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农垦改革发展,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资产整合和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全面增强农垦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确保全市5个垦区,近4万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推进农垦改革,全面激发农垦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是关键。我市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农垦改革中突出“三变”:一是农场变集团,对农场实行集团化改造,实现中央关于农场企业化的要求;二是职工变股东,使职工得到养老保险和股份两项长期、稳固的收入,实现职工收入大幅增长;三是封闭变开放,实现农场出得去、进得来,搞活农场优势资源。加快推进农场企业化步伐,在恢复、保留农场牌子和完整建制、实行农场法人实体登记、落实农场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对农场进行集团公司化改造。依托农场内部现有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国有控股集团公司,把农场企业集团打造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主体,实现农场真正的企业化。为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升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目标,构建符合农垦特点、分级分类的监管体制。农场土地、胶园、茶园等国有资产,由所在县人民政府授权本级国资监管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集中统一监管。从我市实际出发,继续由市农垦局履行垦区行业管理、工作指导、政策协调、规划编制和实施等职能,进一步理顺我市农垦管理部门内部关系,与省农垦局有机衔接。
  推进农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条件。我市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人员、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逐步建立农场以劳动合同制为核心的市场化用工机制,探索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职工社保参保缴费办法,并根据不同人员情况建立劳动合同关系或租赁经营关系;把农场企业管理人员、专业人才纳入各级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中统筹考虑、合理使用。严格农场土地的管理制度,加快农场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管理好、保护好、利用好农场国有土地。通过开展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进一步完善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效对接,把垦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纳入地方,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同步实施。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场地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垦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切实推进公共设施向垦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垦区覆盖,不断加强垦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垦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农场建设。
  推进农垦改革,构建农垦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基础。结合“四园一场”建设,积极支持垦区中低产田(地)改造和低质低产天然橡胶、茶叶、澳洲坚果、果蔬、蔗糖、生物药业等农产品基地改造,提高垦区土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理顺各个农场的产业管理体系,加大“一场一业”“一场多品”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力度。着力打造橡胶产业,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着力将我市农垦打造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橡胶生产加工中心。加快垦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农垦资源、组织、技术、人才、品牌等优势,围绕橡胶、茶叶、果蔬、咖啡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尊重农业生产特点和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沿边(沿线)特色园区经济,把农垦园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统筹起来,加快培育农垦园区经济,主动服务和融入省、市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区位、技术和组织优势,积极开展农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我市着力推进农垦改革,让农垦职工在农场企业化过程中得到最多的实惠,共享改革成果。截至目前,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1个,完成投资153381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垦区固定资产投资幅度大幅增长。完成危房改造10144套710080平方米,完成总投资85209.6万元;完成廉租房建设5390套(公租房30套)269500平方米,完成总投资32340万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使得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农垦职工居住环境和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水利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完成水利投资1436万元,农场人畜饮水和农业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完成水泥硬板路建设132公里,完成投资10576万元,极大改善了农场的交通条件。完成招商引资21060万元,招商引资环境逐步优化。农垦改革工作扎实推进,成绩突出,我市连续三年在全省农垦系统年度考核中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