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端午
作为山里娃的我,小时候并不清楚端午节的来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它只是一个充满魔幻色彩和香甜味道的节日。
每年端午前后,是村民们最忙碌的时候,忙着收麦、忙着种秋、忙着除草施肥。但即使再忙,父亲也会早早去山上采些艾草回来。随后,母亲经过挑拣,把一些颜色青绿、枝条茂盛的艾草,用红线绳系成一把一把的,分挂在我家大门、堂屋、配房两旁,包括牛棚两侧。整个家就会变得像春节贴红对联一样,给人一种浓浓的节日气氛。晚上时,奶奶还会把剩余的艾草熬一大锅水,给我们小孩子洗澡、洗脚,据她讲,门前插艾草、用艾草水洗浴可以辟邪消灾,保佑我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对此说法,小小的我一直感觉好笑,只是我却很喜欢艾草那淡淡的久远的清香味,和奶奶在给我洗浴时哼唱的小曲。
印象中,初中之前的端午节没有粽子。因为那时家里很穷,连白面馍馍都吃不上,更不要说白米饭、蜜枣粽了。不过,端午节早上母亲总会给我们姐弟五人一人煮一个鸡蛋,这在平时,不是生病或家里来客人,我们是不会享有此待遇的。中午,母亲会在厨房里用红薯淀粉做成凉粉,切成条形,捣些蒜汁,放上白醋和小磨油,加一点辣椒丝,给我们改善一下生活……这让吃腻了玉米窝窝、红薯叶子的我们,备感这个节日之美好。
升入高中那年,我去离家很远的镇上读书。那时端午节没有假期,中午时分,看门的张大爷让同学来寝室叫我,说是我父亲来了。近一年的高中生活中,父亲还是第一次来看我。当我一溜烟跑到门岗时,发现父亲手里拿着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着几个用苇叶包成的三角形东西——这不正是书本上说的用于纪念屈原而吃的粽子吗?父亲告诉我,他是来镇上买割麦用的镰刀,碰巧发现有人在卖粽子,他就买了几个让我尝尝。在我剥开一层层苇叶,第一次品尝着又香又甜的蜜枣粽时,我眼前闪现的不是屈原的影子,而是瘦弱的父亲翻越几道山梁时艰难的背影。
时光如水,往事如梦。而今,不惑之年的我,在又一个端午节到来之际,故乡端午节里的艾草、鸡蛋、凉粉、蜜枣粽和已逝父亲的背影再次走进了我的记忆,令我温暖,令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