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萦绕的端午

刊发时间:2017-05-28 A3版  作者:庄文勤

  当粽子的香味撞击着我的嗅觉时,我知道,又一个端午如期到来。这是一个乡愁萦绕的节日,包粽子、挂菖蒲、系五彩绳、挂香囊,循着端午的香味,是众多民俗的回归,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传统文化记忆。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记忆中,每逢端午,滇西家家户户将艾叶和菖蒲插于门楣,年复一年重演着这古老的习俗。5月的滇西,山野绿如锦缎,有名无名的花草,生机勃勃的在大地上抒情。艾草,在这个时候是最茁壮的。它们一株株一丛丛安静地生活在田埂、路边。一色的青绿,微风吹动,幽幽的香味,让人流连不舍。正是这种香味,才让艾草和端午联系在一起。正是艾草的独特之处,才让人在端午有别样的思念。艾草没有绚丽的花朵,没有挺拔的枝杆,没有妖娆的柔骨,然而,它却能够和一个传承千年的节日紧密相连,让人心存敬意,我想,这正在于它能够默默奉献芬芳,寂静无声中呵护人间伤痛,才让人们值得用毕生的记忆去怀念。
  外婆说,在端午节前一天把艾草采回家,放置在家门后。夜风从门缝中吹进来,带着它的香味,拂过熟睡着的病人,梦里就会有一仙人走来,轻轻地把病体的伤疾,一点点地剔出来,等到天亮的时候,病人拿起艾草,把艾草用泉水泡一泡,然后掬起泉水冲脸,三掬水过后,用不了几天,病人就彻底痊癒了。艾草的圣神,从此便在我们的心灵扎了根,随着岁月的更迭,艾草的神秘,才渐渐在我们的心灵剥离,唯有扑鼻的香味和蔫蔫的枝叶,让我们又爱又敬。今天的人们用菖蒲和艾蒿结扎成束挂在门廊之上,或许已不再考虑健康或辟邪的意义,更多的是难以割舍我们与传统、与土地的羇绊,艾草和菖蒲,生长得太平凡,只有在这样的时节,人们才记起它的存在,那一缕缕青香味弥漫在大街小巷,给人以浓郁的节日气氛,当你用心去体味这节日气氛时,你才会感悟到传统与人们是多么的联系密切!割舍不断的情怀是对传统的依恋,是把根留住的信物。
  “五月端阳节,家家粽子香。”千百年来,端午吃粽子早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昔日滇西农村老家贫瘠,平时是不吃粽子的,大部分人家都是在端午节那天早上才吃。有关端午和屈原的故事,我们也是在母亲的口中一知半解。
  母亲是包粽子的能手,粽叶很早就精心挑选采摘,不老不嫩,不软不脆,在水中泡开以后,翠绿欲滴,经络清晰,发亮透明。片片粽叶,两面清洗干净,整齐地摆放在大木盆中,用水浸着备用。母亲包粽子,左手握着两、三片卷成漏斗状的粽叶,右手用勺子往里面装满糯米,用一支筷子捣实,再压紧,然后把粽叶一捏一折一扭一叠,粽子的开口就整齐、完整地封好了,上方形成规整的三只角。用牙齿咬着棕榈树叶的一端,右手用棕榈树叶在粽子上缠绕一周,勒紧、打结,一只粽子就包好了。母亲包出来的粽子,美观、精神,只要提起上面的棕榈树叶,那只漏斗状的长长尖角,总是向上昂起,浑圆、坚挺。
  我缠着母亲教我包粽子,可我总是笨手笨脚,不是把粽叶弄破了,就是把粽馅弄得满地,有的稀稀松松一提就散了架……母亲说,绑粽子的松紧很关键,太紧了粽子在煮的时候会爆裂,太松了粽子里面的水分太多,就易散、不黏、不香。
  母亲的粽子煮熟了剥去粽叶从不散开,几乎看不出饭粒的模样,非常糍实,棱角分明,好像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用鼻子一嗅,芳香四溢,一口咬下去,咀嚼起来,粽子在舌尖上、在牙齿间翻滚,是那么软,那么黏,那么糍,那么香,咬不烂,嚼不碎,韧性十足,香味悠长。
  而今,超市里的粽子琳琅满目,粽馅多得不可计数,可总比不了母亲包的碱水粽子味道,我知道,那是因为,碧绿的粽叶里包裹着的不仅仅是晶莹的糯米,更包裹着亲情、团聚和浓浓的乡土味道,一年年,人们都在重复着端午那个久远的故事,让它在艾草菖蒲和粽子里流传不息。
  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做的香囊,母亲的针线活在家乡是出名的,小时候,因为母亲的一双巧手,领略过小伙伴们无数的羡慕的目光。每到端午节,母亲用各色的布头拼接起来,做成小小的香囊,香囊里面装装上香料、雄黄、朱砂,说是可以辟邪健康,我虽然不懂其中奥妙,但是对香囊却是爱不释手。因为这,小时候常常有小伙伴羡慕我有个好母亲。
  转眼多年过去,家乡的习俗在悄然改变,但不变是淳朴厚道的民风人情,不变的是人们对于端午节的年复一年的欢度;生活的酸甜苦辣或许会磨掉人的棱角,但磨不掉渗入骨髓的乡愁,磨不掉珍藏在记忆里的温馨气息。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年年岁岁端午节,岁岁年年故乡情,无尽的思念,慢慢地飘向了远方,这个日子,就浓得像蜜。

返回
2025年07月07日  第758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乡愁萦绕的端午

刊发时间:2017-05-28 A3版  作者:庄文勤 【字体:大 中 小】

  当粽子的香味撞击着我的嗅觉时,我知道,又一个端午如期到来。这是一个乡愁萦绕的节日,包粽子、挂菖蒲、系五彩绳、挂香囊,循着端午的香味,是众多民俗的回归,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传统文化记忆。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记忆中,每逢端午,滇西家家户户将艾叶和菖蒲插于门楣,年复一年重演着这古老的习俗。5月的滇西,山野绿如锦缎,有名无名的花草,生机勃勃的在大地上抒情。艾草,在这个时候是最茁壮的。它们一株株一丛丛安静地生活在田埂、路边。一色的青绿,微风吹动,幽幽的香味,让人流连不舍。正是这种香味,才让艾草和端午联系在一起。正是艾草的独特之处,才让人在端午有别样的思念。艾草没有绚丽的花朵,没有挺拔的枝杆,没有妖娆的柔骨,然而,它却能够和一个传承千年的节日紧密相连,让人心存敬意,我想,这正在于它能够默默奉献芬芳,寂静无声中呵护人间伤痛,才让人们值得用毕生的记忆去怀念。
  外婆说,在端午节前一天把艾草采回家,放置在家门后。夜风从门缝中吹进来,带着它的香味,拂过熟睡着的病人,梦里就会有一仙人走来,轻轻地把病体的伤疾,一点点地剔出来,等到天亮的时候,病人拿起艾草,把艾草用泉水泡一泡,然后掬起泉水冲脸,三掬水过后,用不了几天,病人就彻底痊癒了。艾草的圣神,从此便在我们的心灵扎了根,随着岁月的更迭,艾草的神秘,才渐渐在我们的心灵剥离,唯有扑鼻的香味和蔫蔫的枝叶,让我们又爱又敬。今天的人们用菖蒲和艾蒿结扎成束挂在门廊之上,或许已不再考虑健康或辟邪的意义,更多的是难以割舍我们与传统、与土地的羇绊,艾草和菖蒲,生长得太平凡,只有在这样的时节,人们才记起它的存在,那一缕缕青香味弥漫在大街小巷,给人以浓郁的节日气氛,当你用心去体味这节日气氛时,你才会感悟到传统与人们是多么的联系密切!割舍不断的情怀是对传统的依恋,是把根留住的信物。
  “五月端阳节,家家粽子香。”千百年来,端午吃粽子早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昔日滇西农村老家贫瘠,平时是不吃粽子的,大部分人家都是在端午节那天早上才吃。有关端午和屈原的故事,我们也是在母亲的口中一知半解。
  母亲是包粽子的能手,粽叶很早就精心挑选采摘,不老不嫩,不软不脆,在水中泡开以后,翠绿欲滴,经络清晰,发亮透明。片片粽叶,两面清洗干净,整齐地摆放在大木盆中,用水浸着备用。母亲包粽子,左手握着两、三片卷成漏斗状的粽叶,右手用勺子往里面装满糯米,用一支筷子捣实,再压紧,然后把粽叶一捏一折一扭一叠,粽子的开口就整齐、完整地封好了,上方形成规整的三只角。用牙齿咬着棕榈树叶的一端,右手用棕榈树叶在粽子上缠绕一周,勒紧、打结,一只粽子就包好了。母亲包出来的粽子,美观、精神,只要提起上面的棕榈树叶,那只漏斗状的长长尖角,总是向上昂起,浑圆、坚挺。
  我缠着母亲教我包粽子,可我总是笨手笨脚,不是把粽叶弄破了,就是把粽馅弄得满地,有的稀稀松松一提就散了架……母亲说,绑粽子的松紧很关键,太紧了粽子在煮的时候会爆裂,太松了粽子里面的水分太多,就易散、不黏、不香。
  母亲的粽子煮熟了剥去粽叶从不散开,几乎看不出饭粒的模样,非常糍实,棱角分明,好像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用鼻子一嗅,芳香四溢,一口咬下去,咀嚼起来,粽子在舌尖上、在牙齿间翻滚,是那么软,那么黏,那么糍,那么香,咬不烂,嚼不碎,韧性十足,香味悠长。
  而今,超市里的粽子琳琅满目,粽馅多得不可计数,可总比不了母亲包的碱水粽子味道,我知道,那是因为,碧绿的粽叶里包裹着的不仅仅是晶莹的糯米,更包裹着亲情、团聚和浓浓的乡土味道,一年年,人们都在重复着端午那个久远的故事,让它在艾草菖蒲和粽子里流传不息。
  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做的香囊,母亲的针线活在家乡是出名的,小时候,因为母亲的一双巧手,领略过小伙伴们无数的羡慕的目光。每到端午节,母亲用各色的布头拼接起来,做成小小的香囊,香囊里面装装上香料、雄黄、朱砂,说是可以辟邪健康,我虽然不懂其中奥妙,但是对香囊却是爱不释手。因为这,小时候常常有小伙伴羡慕我有个好母亲。
  转眼多年过去,家乡的习俗在悄然改变,但不变是淳朴厚道的民风人情,不变的是人们对于端午节的年复一年的欢度;生活的酸甜苦辣或许会磨掉人的棱角,但磨不掉渗入骨髓的乡愁,磨不掉珍藏在记忆里的温馨气息。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年年岁岁端午节,岁岁年年故乡情,无尽的思念,慢慢地飘向了远方,这个日子,就浓得像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