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卷云舒 濡沫佤山

——读伊蒙红木诗集《云月故乡》
刊发时间:2017-06-04 A3版  作者:峗德忠

  《云月故乡》是一本份量重、品位高的诗集 。平实的语言,行云流水的叙事,深沉的佤文化内涵,是这本诗集的基本特色。读这本诗集,必须沉下心细细读,一字一句读,走马观花,是看不懂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佤山历史知识及佤文化涵养才行。诗集是佤文化另一种诠释,是浓缩的佤民族文化及佤山历史的精华。这是一盘需要慢慢咀嚼的佳肴,细嚼慢咽,才能品出每首诗的美味;慢慢研读,才能读出真知灼见。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读了许多遍才尝试着写出些读后感来。
  汉·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纲”,是鱼网上的总绳;“举”是提起。整句话的意思是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以后就形成固定成语“纲举目张”。我认为要读懂伊蒙红木的诗集《云月故乡》,就必须从《自序》入手。《自序》是解读诗集的纲,拿起纲,就抓住诗集的关键,看完《自序》,诗集框架、诗集内容,便囊入心中。看完这部分,就带动其他章节的阅读,顺着章节依次读下去,就有条不紊地读完并读懂全诗。诗集有130首诗歌,作者在“自序”中说, “粗略分为六辑:与迁徙有关、故乡的事物、与爱情有关、与守土有关、与亲情有关、与死亡有关。取材广泛,宗教习俗、民间歌谣、传说、故事、历史人物、现实、闯入故乡的事物…故乡的云、故乡的月乃至万事万物,从远古到今天,能够得着的,我就把它写进诗里。” 我想,这就是作者把诗集命名为《云月故乡》的题解吧。
  什么是诗歌最美的语言。我坚信通俗、平实的语言最好。上到《诗经》《楚辞》,下到唐诗、宋词,再到近代、现代诗,以及当代的白话诗都如此。如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最美的诗歌语言莫过于此。当然这并非排斥诗的语言的探索、发展与创新,比如“朦胧诗”之类。仅以当代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代表之一舒婷《致橡树》为例。“朦胧诗”虽追求意境的朦胧、险奇外,但汉语的语言表达依然平实、自然。
  伊蒙红木的诗句平实自然如白话,如,崖画:村落“椭圆的血线沿边画了个圈﹨里面遗留十多座完整的房屋﹨构建原始村落的生命,独立天地间”。伊蒙红木的诗与上述古今名句一脉相承,但她更偏向于朦胧诗的表达倾向,朦胧诗的审美取向。因此,尽管诗的语言平实,如家常话般的直白叙事,但要读懂她的诗句,必须走进诗中,充当她的听者,或徜徉于诗的田野里,与诗人情感互动,则不是一件易事。
  伊蒙红木,先就读于云南大学中文系, 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高研班。是一个受过正规汉语言文学训练、饱浸佤山文化的佤族女诗人。翻开诗集,我随意枚举几句诗,就能体现诗人的素养及品格。如《春节神遇》是一首不同凡响的好诗。语言平淡无奇,但诗味浓郁。“深绿的呼吸”“悲悯像种子破土的声音” “不再回头的静谧月岁里”就是诗的语言。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读这些诗句,我总连想到现代诗人郭小川、臧克家、艾青,云南诗人晓雪的诗。他们时代的特殊使命,有他们特定的情感及表达方式,他们的诗虽句句平淡,但平淡中透露着不平淡,凸显大气,在中外文学史上留下永不磨灭的烙印。
  伊蒙红木的诗,与有广泛影响的大家相比,还不广为人知,影响力不大,但她起步已经很好,路子很正,完全是沿着大家们的路子走来的。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她是一个异峰突起,有强烈个性的佤族女诗人。只要不断努力,依然能成为引人注目优秀诗人的,并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篇章。

返回
2025年07月07日  第759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云卷云舒 濡沫佤山

——读伊蒙红木诗集《云月故乡》

刊发时间:2017-06-04 A3版  作者:峗德忠 【字体:大 中 小】

  《云月故乡》是一本份量重、品位高的诗集 。平实的语言,行云流水的叙事,深沉的佤文化内涵,是这本诗集的基本特色。读这本诗集,必须沉下心细细读,一字一句读,走马观花,是看不懂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佤山历史知识及佤文化涵养才行。诗集是佤文化另一种诠释,是浓缩的佤民族文化及佤山历史的精华。这是一盘需要慢慢咀嚼的佳肴,细嚼慢咽,才能品出每首诗的美味;慢慢研读,才能读出真知灼见。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读了许多遍才尝试着写出些读后感来。
  汉·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纲”,是鱼网上的总绳;“举”是提起。整句话的意思是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以后就形成固定成语“纲举目张”。我认为要读懂伊蒙红木的诗集《云月故乡》,就必须从《自序》入手。《自序》是解读诗集的纲,拿起纲,就抓住诗集的关键,看完《自序》,诗集框架、诗集内容,便囊入心中。看完这部分,就带动其他章节的阅读,顺着章节依次读下去,就有条不紊地读完并读懂全诗。诗集有130首诗歌,作者在“自序”中说, “粗略分为六辑:与迁徙有关、故乡的事物、与爱情有关、与守土有关、与亲情有关、与死亡有关。取材广泛,宗教习俗、民间歌谣、传说、故事、历史人物、现实、闯入故乡的事物…故乡的云、故乡的月乃至万事万物,从远古到今天,能够得着的,我就把它写进诗里。” 我想,这就是作者把诗集命名为《云月故乡》的题解吧。
  什么是诗歌最美的语言。我坚信通俗、平实的语言最好。上到《诗经》《楚辞》,下到唐诗、宋词,再到近代、现代诗,以及当代的白话诗都如此。如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最美的诗歌语言莫过于此。当然这并非排斥诗的语言的探索、发展与创新,比如“朦胧诗”之类。仅以当代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代表之一舒婷《致橡树》为例。“朦胧诗”虽追求意境的朦胧、险奇外,但汉语的语言表达依然平实、自然。
  伊蒙红木的诗句平实自然如白话,如,崖画:村落“椭圆的血线沿边画了个圈﹨里面遗留十多座完整的房屋﹨构建原始村落的生命,独立天地间”。伊蒙红木的诗与上述古今名句一脉相承,但她更偏向于朦胧诗的表达倾向,朦胧诗的审美取向。因此,尽管诗的语言平实,如家常话般的直白叙事,但要读懂她的诗句,必须走进诗中,充当她的听者,或徜徉于诗的田野里,与诗人情感互动,则不是一件易事。
  伊蒙红木,先就读于云南大学中文系, 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高研班。是一个受过正规汉语言文学训练、饱浸佤山文化的佤族女诗人。翻开诗集,我随意枚举几句诗,就能体现诗人的素养及品格。如《春节神遇》是一首不同凡响的好诗。语言平淡无奇,但诗味浓郁。“深绿的呼吸”“悲悯像种子破土的声音” “不再回头的静谧月岁里”就是诗的语言。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读这些诗句,我总连想到现代诗人郭小川、臧克家、艾青,云南诗人晓雪的诗。他们时代的特殊使命,有他们特定的情感及表达方式,他们的诗虽句句平淡,但平淡中透露着不平淡,凸显大气,在中外文学史上留下永不磨灭的烙印。
  伊蒙红木的诗,与有广泛影响的大家相比,还不广为人知,影响力不大,但她起步已经很好,路子很正,完全是沿着大家们的路子走来的。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她是一个异峰突起,有强烈个性的佤族女诗人。只要不断努力,依然能成为引人注目优秀诗人的,并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