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刊发时间:2017-06-05 A3版  作者:双春天

  关于美丽宜居乡村,有专家学者大致归纳了六条标准:一要看路,二要看住,三要看水,四要看树,五要看产业,六要看富。我省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新村寨,发展新产业,过上新生活,形成新环境,实现新发展”,并把环境整治作为重要切入点,主要内容即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由此可以看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就是要“生态、生产、生活”共同抓,补齐短板,最终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共赢。
  然而,有的地方在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缺乏对三者之间关联密切、作为统一体的认识,做规划、实施项目习惯只在家门口“打闹”,以致存在这样的现状:村庄小洋房林立,周围的山却光秃秃,时不时发生地质灾害;有的村庄看上去很宜居,村民收入也很可观,可一走进田间地头,只见废膜乱飞,臭气逼人等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谈何安居乐业?若保障不了“舌尖”上的安全,又谈何幸福安康?只有“三生”齐抓共治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美丽宜居乡村。
  推进“三生”齐抓共治,总体来讲,首先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树立“一盘棋”的意识搞好规划,既要体现高屋建瓴抓统筹,又要体现因地制宜补短板。行动上,按照我省出台的《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中针对农村提出的“七改三清”要求,以问题为导向,认真抓好落实。结合临沧实际,笔者认为,还需要重点处理好“一个”关系,在“三个”方面着力。
  重点处理好修好道路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规划实施进村道路要结合各地发展基础、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等特点,充分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搞一刀切,不囿于一种模式,不强调一套标准,不打破自然系统。依山就势,不能遇坡砍坡,遇水砍水,可以绕就绕,力求展示自然景致,凸现田园情趣。村庄内道路建设要融入“海绵”理念,改变传统的全部采用混泥土硬化铺筑方式,使雨水能够很好渗透。道路绿化要结合本地气候实际,尽可能采用本地果木树进行合理布局。
  在清洁能源推广开发上着力。全面实施省柴节煤炉灶、太阳能热水器建设,积极推进“以电代柴”“以气代柴”,引导农户改灶与沼气建设、改厕和改圈相结合。推进燃气管网向村镇延伸,同步推广电炊具、气炊具、节能灶。切实加大对光伏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在“两污”治理上着力。按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的“五有”要求,通过建立村庄保洁制度,配备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健全垃圾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户分类、组收集、村(镇)转运、镇(片区)处理”和“源头减量、就近就地处理”等方式,深入推进洁净乡村建设。
  在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上着力。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稳定森林、草原、湿地、河湖等生态补偿政策。深入推进“森林临沧”建设,实施一系列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坚持“高产、优质、生态”,积极发展林下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发展庄园经济,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返回
2025年07月07日  第759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刊发时间:2017-06-05 A3版  作者:双春天 【字体:大 中 小】

  关于美丽宜居乡村,有专家学者大致归纳了六条标准:一要看路,二要看住,三要看水,四要看树,五要看产业,六要看富。我省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新村寨,发展新产业,过上新生活,形成新环境,实现新发展”,并把环境整治作为重要切入点,主要内容即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由此可以看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就是要“生态、生产、生活”共同抓,补齐短板,最终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共赢。
  然而,有的地方在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缺乏对三者之间关联密切、作为统一体的认识,做规划、实施项目习惯只在家门口“打闹”,以致存在这样的现状:村庄小洋房林立,周围的山却光秃秃,时不时发生地质灾害;有的村庄看上去很宜居,村民收入也很可观,可一走进田间地头,只见废膜乱飞,臭气逼人等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谈何安居乐业?若保障不了“舌尖”上的安全,又谈何幸福安康?只有“三生”齐抓共治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美丽宜居乡村。
  推进“三生”齐抓共治,总体来讲,首先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树立“一盘棋”的意识搞好规划,既要体现高屋建瓴抓统筹,又要体现因地制宜补短板。行动上,按照我省出台的《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中针对农村提出的“七改三清”要求,以问题为导向,认真抓好落实。结合临沧实际,笔者认为,还需要重点处理好“一个”关系,在“三个”方面着力。
  重点处理好修好道路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规划实施进村道路要结合各地发展基础、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等特点,充分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搞一刀切,不囿于一种模式,不强调一套标准,不打破自然系统。依山就势,不能遇坡砍坡,遇水砍水,可以绕就绕,力求展示自然景致,凸现田园情趣。村庄内道路建设要融入“海绵”理念,改变传统的全部采用混泥土硬化铺筑方式,使雨水能够很好渗透。道路绿化要结合本地气候实际,尽可能采用本地果木树进行合理布局。
  在清洁能源推广开发上着力。全面实施省柴节煤炉灶、太阳能热水器建设,积极推进“以电代柴”“以气代柴”,引导农户改灶与沼气建设、改厕和改圈相结合。推进燃气管网向村镇延伸,同步推广电炊具、气炊具、节能灶。切实加大对光伏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在“两污”治理上着力。按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的“五有”要求,通过建立村庄保洁制度,配备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健全垃圾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户分类、组收集、村(镇)转运、镇(片区)处理”和“源头减量、就近就地处理”等方式,深入推进洁净乡村建设。
  在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上着力。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稳定森林、草原、湿地、河湖等生态补偿政策。深入推进“森林临沧”建设,实施一系列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坚持“高产、优质、生态”,积极发展林下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发展庄园经济,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