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靓丽的民生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扶贫工作侧记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十年”,用这句话形容临沧城乡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最贴切不过:行走在临沧大地上,一幢幢错落有致、绿树掩影下的新民居,成群崛起于公路两旁,瓜果飘香,产业兴旺,宽敞整洁的硬板路通村到组,村民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看上了电视,用上了互联网,上学、看病不再难……这一切,都得益于临沧市实施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有效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市之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安居幸福、产业致富、基础改善、民生保障、生态保护“五大工程”。广袤的山乡大地,处处呈现出“万马奔腾战脱贫,誓让山乡换新颜”的动人场景。
翻开临沧发展的成绩单,一份靓丽的民生答卷振奋人心,见证了临沧人民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的辉煌成就:2016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72元,比2012年的15811元,增长6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4元,比2012年的5360元,增长60.1%;2012至2016年,全市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4.14万户,共减少贫困人口27万余人。尤其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系列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在市、县相继启动了脱贫攻坚大会战行动,围绕 “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力实施“27241”工程,从保障住房安全、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群众素质、加强医疗救助及社会保障、加强生态保护等着手,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脱贫根基
自实施扶贫开发、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找准“穷根”,详解致贫原因,切实把建设安居房,修筑硬化通村道路,通电、通水、通网络,建卫生室、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抓好抓落实。前些年,一些边远山区“交通靠走、治安靠狗、通讯靠吼”的状况,已成为尘封的历史。
去年底,对于临翔区邦东乡团山村的徐永祥一家来说,是个特别难忘的日子,靠着政府10来万的贷款、补助,他家盖起了2层100多平方米的的新楼房。“晴天怕火,雨天怕漏,刮风怕倒”,说起自家建在山体滑坡点的老房子,徐永祥仍心有余悸。如今,入住新房后,他添置了一辆货车,进城拉运钢材等装修材料。和徐永祥家一样,在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修路、建新房、发展产业,全村群众都积极行动起来,昔日贫困落后的小山村不断发生新变化。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共开展农村危房改造24.14万户。 2016年,全市实施“27241”脱贫攻坚工程,争取到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33.2亿元,启动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安置点172个,开工建设安居房8.4万户,竣工7.1万户,完成投资101亿元;启动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2354公里,全市建制村公路通畅率93.6%,列入省级脱贫出列的80个村公路通畅率100%。完成24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477个村民小组供水改善工程和644个村民小组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方案编制并开工实施;开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点饮水工程137件,建档立卡贫困村饮水安全项目28件;启动实施整乡推进13个,整村推进101个。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夯实了群众的脱贫根基。
产业扶贫:提供永续支撑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
沧源自治县岩帅镇坝岭村佤族村民李倒惹一家,就是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典型。李倒惹和媳妇一样,都是村里种植养殖的行家里手。2016年,他家种植烤烟71亩,收获150担,利润在7万元以上;种植甘蔗18亩,收入4万余元;加上茶叶、玉米、养殖收入,全家年收入23万元,不仅建起了新房,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也一应俱全。全市各地农村,像李倒惹家一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建档立卡户并不少见。
我市在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中,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着力发展茶叶、核桃、澳洲坚果、蔗糖、咖啡、烤烟等产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增收难”,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2016年,全市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151万亩,新增高原特色产业基地49万亩,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达280余万亩,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有产业基地5亩以上,通过推进24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建立产业合作组织342个,培育种植大户359户,养殖大户467户。
社会帮扶:构建大扶贫格局
严格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双组长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立下军令状,层层传导压力,形成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加大蹲点督导驻村帮扶力度,下派27名副处级干部蹲点督导27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组建460支驻村扶贫工作队,下派2002名驻村干部、241名建档立卡贫困村第一书记。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市、县两级扶贫系统共增加工作人员52名,在27个贫困乡(镇)设立扶贫工作站、配备2名以上扶贫专干。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活动,建立厅级领导联县挂乡包村和部门挂包贫困乡、贫困村长效机制,40名厅级领导挂联8个县(区)、挂钩27个贫困乡(镇)、包241个村脱贫攻坚;组织省市县乡968个挂包单位挂包27个贫困乡(镇)、241个贫困村;组织38955名干部职工帮扶71440户贫困户。
近年来,28家中央省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边疆民族扶贫脱困工作的部署,始终把支持、帮助临沧贫困地区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和创新扶贫工作方式,从人、财、物、智力、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帮扶我市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党建扶贫:“双推进”促脱贫
我市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核心和引领作用,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总结和推广了“六个共同”模式,得到了中央、省委的充分肯定和贫困群众的认可,作为全国先进经验和模式进行推广。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党建脱贫“双推进”工作,坚持“定规划、强党建、兴产业、惠民生、脱贫困”的思路,按照“一个规划管统筹、一个方案作保障、一个班子抓落实、一个奖惩促成效”的要求,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群众功能为目标,实施“先锋模范、战斗堡垒、阵地建设”三项党建工程,做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到哪里,基层党建就跟进到哪里。每年,市级财政专项投入3000多万元,重点支持贫困村党建工作。制定党建与扶贫“双推进”工作的意见、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分年度制定工作计划和推进措施。2013年以来,先后在13个乡(镇)开展了党建扶贫整乡“双推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以来,在全市27个贫困乡(镇)、241个贫困村全面推开,形成了抓党建促脱贫的良好格局。
“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以脱贫攻坚的实效迎来临沧跨越式发展良机,弘扬‘临沧作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临沧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励精图治描绘的新蓝图,如今正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