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的认识和思考

刊发时间:2017-06-16 A3版  作者:郭家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临沧市立足实际,在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积极主动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力争用临沧跨越式发展的实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进一步用临沧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活动。从民族学及边疆治理的理论与临沧实际紧密结合的角度,谈几点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一、临沧市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是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中的一个创新性实践活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2万多公里陆疆和1.8万多公里海疆,与几十个国家接壤,有几十个民族跨境而居,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这一基本国情所决定,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历来都是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边疆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全国陆疆治理体系中的创新性实践活动。
  (二)从实践上丰富、充实了“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民族理论。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在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又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理论,作为整个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内容,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早就说过“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没有党的领导,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民族,很容易变成一盘散沙。民族团结的基石核心就是党的领导,是各民族兄弟团结在党的旗帜之下。民族团结要围绕党这个灵魂,用“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来统领临沧工作,就是在实践上丰富了“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民族理论。
  (三)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临沧思路和临沧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省第十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在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事业中,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运用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通过国家财力倾斜投入来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因此,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就从国家扶持帮助和人民拥戴支持自力更生两个方面,为云南扎实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了临沧思路和临沧经验。
  (四)将为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辐射中心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将云南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辐射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大定位之一。云南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就要加快建设辐射中心。辐射中心不仅仅只是经济、贸易的辐射,更重要的还有文化的辐射、民族关系的辐射、民心的辐射和影响力的辐射。国家的边界、政治的边界线是固定的,不能移动的,但民族的边界、文化的边界、人心的边界、影响力的边界线却是不断移动而不可能固定的。因此,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用鲜活、生动的实践,讲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故事,就能把我们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和谐的民族关系、多样繁荣的民族文化、边疆人民万众一心对党的拥戴、伟大祖国强大的影响力辐射出去,为真正建成辐射中心贡献力量。
  (五)将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周边跨境民族地区率先取得突破作出重要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宏大的目标,是一个美好的目标。要实现这一宏大美好的目标,必须寻找突破口,而最好的突破口就在云南边疆跨境民族地区。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将使临沧市特别是其中的沧源、耿马、镇康3个边境县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资源,在我国周边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这3个边境县的跨越式发展将会更多地惠及境外跨境民族,从而促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跨境民族地区率先取得突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临沧市这个僻处中国西南边疆一隅的地方开展的实践活动,具有更高和更为长远的宏观战略意义。
  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在临沧的具体表现
  “党的光辉照边疆”,就是中国共产党为治理边疆民族地区而提出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得到贯彻落实的过程。“边疆人民心向党”,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通过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而使边疆各族人民不断获得实惠,从而日益真心诚意地热爱党、拥护党、支持党的过程。
  (一)“党的光辉照边疆”的具体表现。“党的光辉照边疆”在临沧的具体表现,可以从两个阶段突出地表现出来。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有下列几点具体表现:一是“慎重、稳进”开展工作。解放初期的云南,面临着“境内的阶级斗争与境外帝国主义的威胁同时存在;紧张的阶级关系与复杂的民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局面。为此,临沧按照“团结第一、工作第二”“慎重、稳进”“宜缓不宜急、讲团结不讲斗争,反左不反右”的方针开展边疆民族工作。二是组织省民族访问团和省民族工作队赴临沧开展工作。1952年底,当时的中共缅宁地委组织了两个民族访问团赴耿马、沧源,广泛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群众送医送药,供应食盐。1953年,省委省政府组建了省民族工作队第三队,共500多人分两批来到临沧,随即奔赴边疆民族村寨开展工作。其工作方法是“做好事、交朋友”,从帮助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小事入手,与各族群众广交朋友。三是扶持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面对生活困难的各族群众,党和政府一方面发放救济粮救济款救济衣,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同时组织开展生产自救,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生活。四是争取团结民族上层人士。当时的缅宁地区先后安置民族上层226人,组织大批上层人士到北京和内地参观访问。沧源订立了《团结爱国公约》。五是开展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先后完成60多篇40多万字的调查报告,为开展民族识别和民主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六是开展民族识别,为实现民族平等奠定基础。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调查的基础上,临沧与全国一样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为实现民族平等,各民族当家作主打下了基础。七是采取特殊政策完成民主改革。以“直接过渡”、和平协商、缓冲区土改和内地型土改四种方式,顺利完成了整个临沧地区的民主改革。采取直接过渡政策的有沧源、耿马、双江3县的64个乡,占11.3%,有佤族、傣族、傈僳族布朗族8万多人。采取和平协商政策的有耿马、双江、镇康3县162个乡,占32.3%,有傣族、拉祜族等9万多人。采取缓冲区土改政策有143个乡,占28.5%,实现比内地宽松的政策,并自始至终注意民族团结。采取内地型土改的有196个乡,占39.1%。临沧市各族人民全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八是实现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先后成立了耿马、沧源、双江三个民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二个阶段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系列惠民惠边政策不断出台并落实。主要有下列几点:一是获得中央和省的大规模财力支持。2010年以来,临沧共获得中央、省综合性财力补助收入累计达847.5亿元,从2010年76.4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73.5亿元,年均增长14.7%。其中,上级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达421亿元,年均增长19.4%;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达404.6亿元,年均增长7.4%;上级新增债券资金22亿元,年均增长40.2%。2016年,临沧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917.04亿元。二是“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强力推进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县县通高速”目标,及时优化调整“十三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快速推动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建设了一批事关临沧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飞燕型”陆路交通网络框架基本形成,立体综合交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机场、重点水利工程、宽带网络等建设顺利推进。三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52.4亿元,是1949年0.71亿元的778倍,财政收入和支出,从1952年的0.04亿元和0.03亿元,跃升到38.3亿元和213.4亿元。四是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4元,增长10.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72元,增长8.7%。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60.75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13.6万人,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6.65%。五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执行的惠民补助达90余项,仅2016年惠民资金就达171.83亿元。
  (二)“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具体表现。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具体表现,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总结,将其概括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是包括临沧各民族在内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在历史上的突出表现,就是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沧源自治县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面对英帝国主义的侵略,佤、傣、汉等各族人民共同抵抗。1936年中英第二次会勘中缅南段边界时,以班洪为首的十七王发出《告祖国同胞书》及《致中英会勘滇缅南段界务委员会主席书》,郑重表明态度说:阿佤山地区,“自昔远祖,世受中国扶绥,固守边疆,迄今数百年,世及弗替,不但载诸史册,即现存历朝颁给印信,可资凭证”。“卡瓦山地为中国边土,卡瓦山民为中华民族之一部分,卡瓦山地与中国为一体,不能分割”。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宁血流成河,断不做英帝国之奴隶;即剩一枪一弩,一妇一孺,头颅可碎,此心不渝。”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共地下党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在临沧活动,传播党的思想和主张。因此,当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解放临沧时,受到临沧各族人民的拥护。各族人民积极参加清匪反霸、征收粮食,民主改革活动,为新中国的建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54年,沧源县长胡中华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7年,沧源岩帅佤族人民不辞辛劳将佤族木鼓拉到勐省,请政府带到昆明,用佤族人民的最高礼遇表达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把边疆各族人民对共产党的真挚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二是守土固边。边疆各族人民自觉“守土有责 、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主动为政府分忧。积极开展边疆党建、边民脱困、边境维稳“三推进”,探索形成了“党政军警民、县乡村组户”两个“五位一体”整体联动工作格局。坚持党委把方向,坚持政府总协调,坚持军队立骨干,坚持警方抓治理,坚持群众广参与,推动“一兵稳一户、一班稳一组、一排稳一村、一连稳一乡(镇)”的军民共建工作,边境村都有党员巡逻队,做到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涌现出了云岭楷模、时代先锋毕世华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三是民族团结。临沧有佤、傣、布朗、拉祜等23个少数民族,有10多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1%左右,有沧源、耿马、双江三个自治县。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沧和全省一样,民族团结长期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完成了第一轮为期三年的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创造的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促脱贫的经验,成为全国“两学一做”的先进典型,创出了“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事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的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市的示范区建设工作在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来讲,临沧和全省一样,GDP总量在全国的盘子中所占比重很小,但边疆民族工作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如此,党和国家才在云南部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而云南和临沧的民族工作做好了,实现了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的持续发展,就是对国家的重大贡献,就是边疆人民心向党、为党分忧、为国争光的具体表现。四是跨境民族和睦相处。临沧的佤、傣、拉祜、布朗等主要世居民族都是跨境民族,双方一直有着密切的族缘和亲缘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推动下,境内外跨境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更加密切。边境贸易、边民互市非常便利;沧源佤族的“摸你黑”节、新米节、佤山音乐节,都会邀请境外佤族来参与;境内外在禁毒防艾、疾病防控、反恐、反渗透等方面都在开展合作,我方佤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向境外学生传授手工造纸、织锦、民族歌舞等文化技艺,教育部门还派出教师到境外开展华文教学。许多境外边民到我方就读,仅沧源县就有境外来我方就读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2000多名,和我方边民一样享受14年免费教育和营养加餐待遇。
  由此可见,通过党政军警民硬实力构建起钢铁边界的同时,我们的边疆治理还通过友好政策的感召、民族文化交流互动、边民感情交流、民心相通等软实力,构建了又一条“钢铁边界”,并且将文化和影响力的边界推进到了境外更远的地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跨境民族地区率先取得突破作出了贡献。这也是边疆人民心向党,为党和国家所做的又一重要贡献。
  三、全面从严治党,是持续推动“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良性互动的根本保证
  从逻辑上讲,“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是一种辩证的相互关系,要使这种相互关系良性互动起来,就要在党的光辉与边疆人民之间结成纽带,架起桥梁,而这个桥梁和纽带,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换句话说,要使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形成的党和边疆人民的良性互动关系在临沧持续发展下去,根本的保证就是临沧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肩负起充当桥梁和纽带的使者和使命。使者就是负有使命的人,我们的使命就是按照中央的要求,按照人民群众的期盼做好工作。因此,临沧开展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统领全市工作的实践活动,就是要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推动临沧主动融入全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大战略,通过服务于国家和省的发展战略实现临沧的跨越式发展,以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作者:云南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省委宣传部“云南藏区建设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返回
2025年07月07日  第7608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临沧市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的认识和思考

刊发时间:2017-06-16 A3版  作者:郭家骥 【字体:大 中 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临沧市立足实际,在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积极主动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力争用临沧跨越式发展的实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进一步用临沧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活动。从民族学及边疆治理的理论与临沧实际紧密结合的角度,谈几点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一、临沧市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是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中的一个创新性实践活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2万多公里陆疆和1.8万多公里海疆,与几十个国家接壤,有几十个民族跨境而居,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这一基本国情所决定,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历来都是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边疆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全国陆疆治理体系中的创新性实践活动。
  (二)从实践上丰富、充实了“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民族理论。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在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又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理论,作为整个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内容,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早就说过“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没有党的领导,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民族,很容易变成一盘散沙。民族团结的基石核心就是党的领导,是各民族兄弟团结在党的旗帜之下。民族团结要围绕党这个灵魂,用“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来统领临沧工作,就是在实践上丰富了“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民族理论。
  (三)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临沧思路和临沧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省第十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在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事业中,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运用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通过国家财力倾斜投入来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因此,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就从国家扶持帮助和人民拥戴支持自力更生两个方面,为云南扎实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了临沧思路和临沧经验。
  (四)将为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辐射中心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将云南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辐射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大定位之一。云南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就要加快建设辐射中心。辐射中心不仅仅只是经济、贸易的辐射,更重要的还有文化的辐射、民族关系的辐射、民心的辐射和影响力的辐射。国家的边界、政治的边界线是固定的,不能移动的,但民族的边界、文化的边界、人心的边界、影响力的边界线却是不断移动而不可能固定的。因此,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用鲜活、生动的实践,讲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故事,就能把我们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和谐的民族关系、多样繁荣的民族文化、边疆人民万众一心对党的拥戴、伟大祖国强大的影响力辐射出去,为真正建成辐射中心贡献力量。
  (五)将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周边跨境民族地区率先取得突破作出重要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宏大的目标,是一个美好的目标。要实现这一宏大美好的目标,必须寻找突破口,而最好的突破口就在云南边疆跨境民族地区。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将使临沧市特别是其中的沧源、耿马、镇康3个边境县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资源,在我国周边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这3个边境县的跨越式发展将会更多地惠及境外跨境民族,从而促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跨境民族地区率先取得突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临沧市这个僻处中国西南边疆一隅的地方开展的实践活动,具有更高和更为长远的宏观战略意义。
  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在临沧的具体表现
  “党的光辉照边疆”,就是中国共产党为治理边疆民族地区而提出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得到贯彻落实的过程。“边疆人民心向党”,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通过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而使边疆各族人民不断获得实惠,从而日益真心诚意地热爱党、拥护党、支持党的过程。
  (一)“党的光辉照边疆”的具体表现。“党的光辉照边疆”在临沧的具体表现,可以从两个阶段突出地表现出来。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有下列几点具体表现:一是“慎重、稳进”开展工作。解放初期的云南,面临着“境内的阶级斗争与境外帝国主义的威胁同时存在;紧张的阶级关系与复杂的民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局面。为此,临沧按照“团结第一、工作第二”“慎重、稳进”“宜缓不宜急、讲团结不讲斗争,反左不反右”的方针开展边疆民族工作。二是组织省民族访问团和省民族工作队赴临沧开展工作。1952年底,当时的中共缅宁地委组织了两个民族访问团赴耿马、沧源,广泛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群众送医送药,供应食盐。1953年,省委省政府组建了省民族工作队第三队,共500多人分两批来到临沧,随即奔赴边疆民族村寨开展工作。其工作方法是“做好事、交朋友”,从帮助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小事入手,与各族群众广交朋友。三是扶持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面对生活困难的各族群众,党和政府一方面发放救济粮救济款救济衣,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同时组织开展生产自救,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生活。四是争取团结民族上层人士。当时的缅宁地区先后安置民族上层226人,组织大批上层人士到北京和内地参观访问。沧源订立了《团结爱国公约》。五是开展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先后完成60多篇40多万字的调查报告,为开展民族识别和民主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六是开展民族识别,为实现民族平等奠定基础。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调查的基础上,临沧与全国一样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为实现民族平等,各民族当家作主打下了基础。七是采取特殊政策完成民主改革。以“直接过渡”、和平协商、缓冲区土改和内地型土改四种方式,顺利完成了整个临沧地区的民主改革。采取直接过渡政策的有沧源、耿马、双江3县的64个乡,占11.3%,有佤族、傣族、傈僳族布朗族8万多人。采取和平协商政策的有耿马、双江、镇康3县162个乡,占32.3%,有傣族、拉祜族等9万多人。采取缓冲区土改政策有143个乡,占28.5%,实现比内地宽松的政策,并自始至终注意民族团结。采取内地型土改的有196个乡,占39.1%。临沧市各族人民全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八是实现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先后成立了耿马、沧源、双江三个民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二个阶段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系列惠民惠边政策不断出台并落实。主要有下列几点:一是获得中央和省的大规模财力支持。2010年以来,临沧共获得中央、省综合性财力补助收入累计达847.5亿元,从2010年76.4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73.5亿元,年均增长14.7%。其中,上级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达421亿元,年均增长19.4%;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达404.6亿元,年均增长7.4%;上级新增债券资金22亿元,年均增长40.2%。2016年,临沧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917.04亿元。二是“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强力推进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县县通高速”目标,及时优化调整“十三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快速推动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建设了一批事关临沧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飞燕型”陆路交通网络框架基本形成,立体综合交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机场、重点水利工程、宽带网络等建设顺利推进。三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52.4亿元,是1949年0.71亿元的778倍,财政收入和支出,从1952年的0.04亿元和0.03亿元,跃升到38.3亿元和213.4亿元。四是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4元,增长10.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72元,增长8.7%。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60.75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13.6万人,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6.65%。五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执行的惠民补助达90余项,仅2016年惠民资金就达171.83亿元。
  (二)“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具体表现。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具体表现,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总结,将其概括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是包括临沧各民族在内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在历史上的突出表现,就是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沧源自治县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面对英帝国主义的侵略,佤、傣、汉等各族人民共同抵抗。1936年中英第二次会勘中缅南段边界时,以班洪为首的十七王发出《告祖国同胞书》及《致中英会勘滇缅南段界务委员会主席书》,郑重表明态度说:阿佤山地区,“自昔远祖,世受中国扶绥,固守边疆,迄今数百年,世及弗替,不但载诸史册,即现存历朝颁给印信,可资凭证”。“卡瓦山地为中国边土,卡瓦山民为中华民族之一部分,卡瓦山地与中国为一体,不能分割”。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宁血流成河,断不做英帝国之奴隶;即剩一枪一弩,一妇一孺,头颅可碎,此心不渝。”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共地下党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在临沧活动,传播党的思想和主张。因此,当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解放临沧时,受到临沧各族人民的拥护。各族人民积极参加清匪反霸、征收粮食,民主改革活动,为新中国的建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54年,沧源县长胡中华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7年,沧源岩帅佤族人民不辞辛劳将佤族木鼓拉到勐省,请政府带到昆明,用佤族人民的最高礼遇表达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把边疆各族人民对共产党的真挚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二是守土固边。边疆各族人民自觉“守土有责 、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主动为政府分忧。积极开展边疆党建、边民脱困、边境维稳“三推进”,探索形成了“党政军警民、县乡村组户”两个“五位一体”整体联动工作格局。坚持党委把方向,坚持政府总协调,坚持军队立骨干,坚持警方抓治理,坚持群众广参与,推动“一兵稳一户、一班稳一组、一排稳一村、一连稳一乡(镇)”的军民共建工作,边境村都有党员巡逻队,做到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涌现出了云岭楷模、时代先锋毕世华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三是民族团结。临沧有佤、傣、布朗、拉祜等23个少数民族,有10多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1%左右,有沧源、耿马、双江三个自治县。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沧和全省一样,民族团结长期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完成了第一轮为期三年的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创造的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促脱贫的经验,成为全国“两学一做”的先进典型,创出了“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事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的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市的示范区建设工作在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来讲,临沧和全省一样,GDP总量在全国的盘子中所占比重很小,但边疆民族工作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如此,党和国家才在云南部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而云南和临沧的民族工作做好了,实现了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的持续发展,就是对国家的重大贡献,就是边疆人民心向党、为党分忧、为国争光的具体表现。四是跨境民族和睦相处。临沧的佤、傣、拉祜、布朗等主要世居民族都是跨境民族,双方一直有着密切的族缘和亲缘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推动下,境内外跨境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更加密切。边境贸易、边民互市非常便利;沧源佤族的“摸你黑”节、新米节、佤山音乐节,都会邀请境外佤族来参与;境内外在禁毒防艾、疾病防控、反恐、反渗透等方面都在开展合作,我方佤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向境外学生传授手工造纸、织锦、民族歌舞等文化技艺,教育部门还派出教师到境外开展华文教学。许多境外边民到我方就读,仅沧源县就有境外来我方就读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2000多名,和我方边民一样享受14年免费教育和营养加餐待遇。
  由此可见,通过党政军警民硬实力构建起钢铁边界的同时,我们的边疆治理还通过友好政策的感召、民族文化交流互动、边民感情交流、民心相通等软实力,构建了又一条“钢铁边界”,并且将文化和影响力的边界推进到了境外更远的地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跨境民族地区率先取得突破作出了贡献。这也是边疆人民心向党,为党和国家所做的又一重要贡献。
  三、全面从严治党,是持续推动“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良性互动的根本保证
  从逻辑上讲,“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是一种辩证的相互关系,要使这种相互关系良性互动起来,就要在党的光辉与边疆人民之间结成纽带,架起桥梁,而这个桥梁和纽带,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换句话说,要使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形成的党和边疆人民的良性互动关系在临沧持续发展下去,根本的保证就是临沧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肩负起充当桥梁和纽带的使者和使命。使者就是负有使命的人,我们的使命就是按照中央的要求,按照人民群众的期盼做好工作。因此,临沧开展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统领全市工作的实践活动,就是要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推动临沧主动融入全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大战略,通过服务于国家和省的发展战略实现临沧的跨越式发展,以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作者:云南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省委宣传部“云南藏区建设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