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贫困群众插上致富的翅膀

——凤庆县推进产业扶贫加快脱贫步伐
刊发时间:2017-06-21 A1版  作者:字学林 李廷昌

  眼下,正值产业管理的大忙时节,走进凤庆县洛党镇和德村,村民杨天书正忙着打理自家小蚕。她一边给小蚕添加桑叶,一边介绍说:“我家种桑7亩,今年打算养蚕4张,每张可卖2000多元,一年可实现养蚕收入1万多元。”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凤庆县,集思广益谋众智,多方发展摘穷帽。
  “找准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大力发展产业,带动贫困群众早日走上致富路。”凤庆县广大党员干部信心十足。在产业扶贫中,选准适合当地发展、群众普遍认可、有市场开拓潜力的特色产业项目,实现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支柱产业,确保贫困群众真正成为受益主体,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是凤庆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和最佳选择。”围绕粮食生产、中药材种植、花卉苗木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色林果等农业产业,采取企业带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带贫困户模式,推进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贫,形成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对贫困户坚持“既输血、又造血,以输血促造血”的办法,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当地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脱贫。
  依托林地资源和林荫优势,种养结合,长短结合,推进林下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采取“核桃+魔芋+中药材+冬农开发”模式,发展林下立体种养,开发本地中药材资源,发展石斛、龙胆草、重楼、鸡血藤等中药材林下间套种。提高冬季农业开发覆盖率,抓好冬玉米、青早豌豆、蚕豆等小杂粮林下间套种。有效利用林地资源,采取“核桃+猪+鸡+羊”模式,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利用林下多虫、多草的生态资源,发展以油葫芦猪、乌骨鸡、无角黑山羊等为主的本地品种,以健康、生态的养殖方式为手段,实现林养畜禽,畜肥育林,促进林、畜良性发展,实现农林牧各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
  鼓励群众实施休闲农业项目,发展以农事体验园、采摘园为主的农家乐,让城市人“住农家院,吃农家饭,话农家情,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引导贫困群众参与都市农业劳动,从中增加收入,目前已创评的星级农家乐12家。
  实施“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专业大户+贫困户”等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以产业为主导,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从贫困户流转土地,实施集约经营,规模发展,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参与发展、优先务工、股金分红获得多项收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资金缺乏、科技水平低等问题,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发展,稳步脱贫。
  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依法依规,尽可能选择实力强,信誉度高、关联紧密,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确保产业扶贫资金保值增长,群众收入稳定。
  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畜禽疫病防治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对产业基地的保障,实现产业基地的产出示范达到“培育一方产业,带动一方百姓,实现一方脱贫”的效果。
  “特色产业链条短,大多数都是卖原粮、毛猪、鲜果等初级农产品,只有产业链的第一链,没有后续加工链。”针对这些短板,凤庆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解决有品牌无名牌问题,围绕产业招强商、创品牌、拓市场,实施品牌、名牌带动战略,鼓励更多贫困户就业脱贫。
  目前,全县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8.4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企业5家,“绿色食品”企业1家,“有机食品”企业10家,“绿色食品”基地8万亩,有机水产基地10.5万亩,“有机食品”种植基地3.76万亩,获得地理标志的农产品1个,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11722人,实现转移就业10548人,就近转移就业2950人。

返回
2025年07月07日  第7613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为贫困群众插上致富的翅膀

——凤庆县推进产业扶贫加快脱贫步伐

刊发时间:2017-06-21 A1版  作者:字学林 李廷昌 【字体:大 中 小】

  眼下,正值产业管理的大忙时节,走进凤庆县洛党镇和德村,村民杨天书正忙着打理自家小蚕。她一边给小蚕添加桑叶,一边介绍说:“我家种桑7亩,今年打算养蚕4张,每张可卖2000多元,一年可实现养蚕收入1万多元。”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凤庆县,集思广益谋众智,多方发展摘穷帽。
  “找准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大力发展产业,带动贫困群众早日走上致富路。”凤庆县广大党员干部信心十足。在产业扶贫中,选准适合当地发展、群众普遍认可、有市场开拓潜力的特色产业项目,实现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支柱产业,确保贫困群众真正成为受益主体,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是凤庆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和最佳选择。”围绕粮食生产、中药材种植、花卉苗木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色林果等农业产业,采取企业带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带贫困户模式,推进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贫,形成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对贫困户坚持“既输血、又造血,以输血促造血”的办法,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当地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脱贫。
  依托林地资源和林荫优势,种养结合,长短结合,推进林下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采取“核桃+魔芋+中药材+冬农开发”模式,发展林下立体种养,开发本地中药材资源,发展石斛、龙胆草、重楼、鸡血藤等中药材林下间套种。提高冬季农业开发覆盖率,抓好冬玉米、青早豌豆、蚕豆等小杂粮林下间套种。有效利用林地资源,采取“核桃+猪+鸡+羊”模式,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利用林下多虫、多草的生态资源,发展以油葫芦猪、乌骨鸡、无角黑山羊等为主的本地品种,以健康、生态的养殖方式为手段,实现林养畜禽,畜肥育林,促进林、畜良性发展,实现农林牧各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
  鼓励群众实施休闲农业项目,发展以农事体验园、采摘园为主的农家乐,让城市人“住农家院,吃农家饭,话农家情,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引导贫困群众参与都市农业劳动,从中增加收入,目前已创评的星级农家乐12家。
  实施“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专业大户+贫困户”等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以产业为主导,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从贫困户流转土地,实施集约经营,规模发展,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参与发展、优先务工、股金分红获得多项收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资金缺乏、科技水平低等问题,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发展,稳步脱贫。
  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依法依规,尽可能选择实力强,信誉度高、关联紧密,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确保产业扶贫资金保值增长,群众收入稳定。
  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畜禽疫病防治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对产业基地的保障,实现产业基地的产出示范达到“培育一方产业,带动一方百姓,实现一方脱贫”的效果。
  “特色产业链条短,大多数都是卖原粮、毛猪、鲜果等初级农产品,只有产业链的第一链,没有后续加工链。”针对这些短板,凤庆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解决有品牌无名牌问题,围绕产业招强商、创品牌、拓市场,实施品牌、名牌带动战略,鼓励更多贫困户就业脱贫。
  目前,全县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8.4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企业5家,“绿色食品”企业1家,“有机食品”企业10家,“绿色食品”基地8万亩,有机水产基地10.5万亩,“有机食品”种植基地3.76万亩,获得地理标志的农产品1个,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11722人,实现转移就业10548人,就近转移就业29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