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人民心向党,齐心共筑“中国梦”

刊发时间:2017-06-23 A3版  作者:临沧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临沧一直以来都是典型的边疆民族欠发展地区,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全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四梁八柱”已经落地,发展的大框架、大格局基本形成。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好局面。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临沧经济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解放初期,临沧自然经济和原始经济的特点十分突出,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几乎是空白,商业也极其原始。1949年生产总值为0.71亿元,一二三产比例为79.8:3.3:16.9,不仅经济总量小,结构也极其不合理。解放后在国家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临沧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552.4亿元,一二三产比例调整为28:33.9:38.1。67年间经济总量得到极大提高,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得到增强。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临沧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初期,临沧只有一些原始的城镇,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县际之间没有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为零。在党的关怀下,1952年开工建设南大公路(214国道临沧境内段前称)。改革开放后,在国家的支持下,临沧主攻以交通、城建、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实现县际和口岸通二级路,农村公路通行条件也大为改善。临沧机场高速公路、大理至临沧铁路、玉溪至临沧高速公路顺利开工,实现铁路、高速公路建设“零”的突破。到2016年末,耕地有效灌溉保证率达47.5%,绝大部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04.3平方公里,城镇住房基本实现了全面更新,农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乡镇实现光缆和有线宽带全覆盖,建制村实现无线通信网络全覆盖。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临沧产业发展凸显区域特色。解放初期,临沧许多地方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农业生产力极为低下,工业经济几乎一片空白。改革开放后,临沧立足生物资源优势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16年全市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151万亩,澳洲坚果、咖啡种植面积名列全国第一,甘蔗、蔗糖、茶叶、核桃、橡胶产量全省名列前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4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1.9亿元,逐步形成了以生物产业和食品制造业、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新材料及新能源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现代物流和信息产业、以外向型轻纺为主的制造业六大重点产业集群。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临沧人民幸福更有了“质感”。解放初期,临沧大部分地方粮食不能自给自足,商业基本是原始的集市交易,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07亿元。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6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7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14元。城乡消费需求已从生存型向娱乐型、享受型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边疆群众的健康,逐步建立了多层次、多方位、完善有效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其他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做到了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教育事业从1950年仅有小学432所,中学4所,发展到了2016年含幼儿园、小学、中学、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高等院校在内的学校1551所,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16年启动实施边境县14年免费教育。边疆人民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特殊困难能够得到社会救助。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没有一个兄弟民族在小康路上掉队。解放前,统治阶级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解放后临沧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土地改革和直接过渡政策,全市3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少数民族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党的光辉照边疆,就没有临沧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更不会有临沧美好灿烂的光明前景。临沧的每一个发展变化始终与党的坚强领导紧密相连,临沧各族群众的命运始终与党的命运休戚与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伟大征程中,每一个临沧人都必须在感恩中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感恩中担起自己的责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临沧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边疆人民心向党,必须体现于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我们必须坚守“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考察云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边疆人民心向党,必须体现于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用创新拓展发展的新空间,用协调解决发展的不平衡,用绿色保障发展的可持续,用开放提升发展的新高度,用共享体现发展的新成果。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发展战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增加有效供给。推进“五网”建设,加快形成有效支撑临沧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走“两型三化”发展新路子,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坚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前列。确保在“十三五”期间,实现经济年均增长11%以上,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左右。
  边疆人民心向党,必须体现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市之力打赢“27241”脱贫攻坚大会战,全面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坚持精准规划、精准施策,聚焦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基础设施、增加群众收入、提升群众素质、加强医疗救助、加强生态保护、社会保障兜底等工作重点,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如期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县区摘帽、27个贫困乡镇和241个贫困村出列。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水平。
  边疆人民心向党,必须体现于在沿边开放取得新突破。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中发挥临沧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和及其重要的地位作用,努力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窗口。抓住临沧被列为全省五出境通道之一的重大机遇,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以“四个先行”推动解决“五通”问题,加快提升对缅甸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开放层次和水平;突出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重点,加快构建沿边开放新高地的重要经济功能区。继续加强口岸的建设和管理,加快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以对缅开放带动全方位开放,确保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边疆人民心向党,必须体现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三个离不开”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深入实施新一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工程、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扶持彝族支系俐侎人发展三年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和特困区域扶贫开发等工程,确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巩固和发展好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临沧精神”汇聚推进跨越发展的正能量,撸起袖子加油干,使“党的光辉”实实在在照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把“心向党”实实在在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临沧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返回
2025年07月07日  第761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边疆人民心向党,齐心共筑“中国梦”

刊发时间:2017-06-23 A3版  作者:临沧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字体:大 中 小】

  临沧一直以来都是典型的边疆民族欠发展地区,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全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四梁八柱”已经落地,发展的大框架、大格局基本形成。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好局面。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临沧经济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解放初期,临沧自然经济和原始经济的特点十分突出,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几乎是空白,商业也极其原始。1949年生产总值为0.71亿元,一二三产比例为79.8:3.3:16.9,不仅经济总量小,结构也极其不合理。解放后在国家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临沧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552.4亿元,一二三产比例调整为28:33.9:38.1。67年间经济总量得到极大提高,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得到增强。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临沧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初期,临沧只有一些原始的城镇,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县际之间没有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为零。在党的关怀下,1952年开工建设南大公路(214国道临沧境内段前称)。改革开放后,在国家的支持下,临沧主攻以交通、城建、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实现县际和口岸通二级路,农村公路通行条件也大为改善。临沧机场高速公路、大理至临沧铁路、玉溪至临沧高速公路顺利开工,实现铁路、高速公路建设“零”的突破。到2016年末,耕地有效灌溉保证率达47.5%,绝大部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04.3平方公里,城镇住房基本实现了全面更新,农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乡镇实现光缆和有线宽带全覆盖,建制村实现无线通信网络全覆盖。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临沧产业发展凸显区域特色。解放初期,临沧许多地方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农业生产力极为低下,工业经济几乎一片空白。改革开放后,临沧立足生物资源优势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16年全市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151万亩,澳洲坚果、咖啡种植面积名列全国第一,甘蔗、蔗糖、茶叶、核桃、橡胶产量全省名列前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4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1.9亿元,逐步形成了以生物产业和食品制造业、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新材料及新能源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现代物流和信息产业、以外向型轻纺为主的制造业六大重点产业集群。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临沧人民幸福更有了“质感”。解放初期,临沧大部分地方粮食不能自给自足,商业基本是原始的集市交易,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07亿元。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6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7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14元。城乡消费需求已从生存型向娱乐型、享受型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边疆群众的健康,逐步建立了多层次、多方位、完善有效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其他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做到了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教育事业从1950年仅有小学432所,中学4所,发展到了2016年含幼儿园、小学、中学、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高等院校在内的学校1551所,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16年启动实施边境县14年免费教育。边疆人民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特殊困难能够得到社会救助。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没有一个兄弟民族在小康路上掉队。解放前,统治阶级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解放后临沧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土地改革和直接过渡政策,全市3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少数民族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党的光辉照边疆,就没有临沧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更不会有临沧美好灿烂的光明前景。临沧的每一个发展变化始终与党的坚强领导紧密相连,临沧各族群众的命运始终与党的命运休戚与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伟大征程中,每一个临沧人都必须在感恩中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感恩中担起自己的责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临沧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边疆人民心向党,必须体现于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我们必须坚守“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考察云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边疆人民心向党,必须体现于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用创新拓展发展的新空间,用协调解决发展的不平衡,用绿色保障发展的可持续,用开放提升发展的新高度,用共享体现发展的新成果。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发展战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增加有效供给。推进“五网”建设,加快形成有效支撑临沧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走“两型三化”发展新路子,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坚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前列。确保在“十三五”期间,实现经济年均增长11%以上,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左右。
  边疆人民心向党,必须体现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市之力打赢“27241”脱贫攻坚大会战,全面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坚持精准规划、精准施策,聚焦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基础设施、增加群众收入、提升群众素质、加强医疗救助、加强生态保护、社会保障兜底等工作重点,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如期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县区摘帽、27个贫困乡镇和241个贫困村出列。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水平。
  边疆人民心向党,必须体现于在沿边开放取得新突破。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中发挥临沧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和及其重要的地位作用,努力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窗口。抓住临沧被列为全省五出境通道之一的重大机遇,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以“四个先行”推动解决“五通”问题,加快提升对缅甸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开放层次和水平;突出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重点,加快构建沿边开放新高地的重要经济功能区。继续加强口岸的建设和管理,加快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以对缅开放带动全方位开放,确保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边疆人民心向党,必须体现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三个离不开”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深入实施新一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工程、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扶持彝族支系俐侎人发展三年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和特困区域扶贫开发等工程,确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巩固和发展好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临沧精神”汇聚推进跨越发展的正能量,撸起袖子加油干,使“党的光辉”实实在在照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把“心向党”实实在在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临沧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