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提速为我市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012年以来,全市职业学校共培养培育技能技术人才5.8万人
刊发时间:2017-06-24 A1版  作者:刘东祥 茶文安

  本报讯   (记者   刘东祥   通讯员   茶文安 )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提速发展,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为临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
  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升职业教育能力。2013年开始,我市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5%,新增财政教育支出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提高财政职业教育支出占财政教育支出的比重,市级每年安排500万元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设施设备、骨干专业建设,每年安排150万元用于市直中等职业学校特聘教师计划补助。同时,投资5.5亿元实施职业学校整体搬迁和扩建工程,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职业学校占地面积747583.2平方米,校舍面积326130.1平方米;有图书491075册,计算机4841台。2012年以来,全市职业学校共培养培育技能技术人才5.8万人,为临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推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促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我市根据实际组建了临沧市凤庆县茶叶职业教育集团、临沧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临沧卫生职业教育集团3个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了云南开放大学临沧开放学院;建成了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创建了云岭教学名师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建成了校园创业平台和创业园,成立了临沧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专业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职业学校不断引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核心技术标准,不断完善专业标准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鼓励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加强培训资源统筹,创新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我市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培养目标,改革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竞赛、考评员培训,增强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打造了一支“一专多能、一人多证”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为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改革、鉴定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实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同时,为社会提供了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在认真抓好每年参加“三校生”升学考试的同时,积极与市外各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合作,采取以“中高衔接”、“五年制大专”模式、本专科函授等形式为学生和社会举办学历教育,开放教育学生达7080人。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开展云南开放大学与临沧市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在籍学生约2100人,促进了临沧市村干部管理能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每年完成培训和鉴定达15000人次,培训合格率达98%,就业率达95%以上,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职能。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特聘教师”计划和“云岭教学名师”的培养和认定工作,培养职业教育“云岭教学名师”、市级名师,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落实专、兼职教师相关优惠政策,每年吸纳约200名社会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到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认定和交流制度。落实校长、教师五年一周期全员培训和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年重点培训专业教师约120人,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47%。建立健全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拓展学生服务平台。积极为应届和往届毕业生举办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努力提高毕业生国家资格考试过关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扩大学校办学的影响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返回
2025年07月07日  第761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职业教育提速为我市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012年以来,全市职业学校共培养培育技能技术人才5.8万人

刊发时间:2017-06-24 A1版  作者:刘东祥 茶文安 【字体:大 中 小】

  本报讯   (记者   刘东祥   通讯员   茶文安 )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提速发展,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为临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
  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升职业教育能力。2013年开始,我市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5%,新增财政教育支出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提高财政职业教育支出占财政教育支出的比重,市级每年安排500万元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设施设备、骨干专业建设,每年安排150万元用于市直中等职业学校特聘教师计划补助。同时,投资5.5亿元实施职业学校整体搬迁和扩建工程,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职业学校占地面积747583.2平方米,校舍面积326130.1平方米;有图书491075册,计算机4841台。2012年以来,全市职业学校共培养培育技能技术人才5.8万人,为临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推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促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我市根据实际组建了临沧市凤庆县茶叶职业教育集团、临沧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临沧卫生职业教育集团3个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了云南开放大学临沧开放学院;建成了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创建了云岭教学名师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建成了校园创业平台和创业园,成立了临沧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专业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职业学校不断引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核心技术标准,不断完善专业标准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鼓励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加强培训资源统筹,创新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我市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培养目标,改革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竞赛、考评员培训,增强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打造了一支“一专多能、一人多证”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为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改革、鉴定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实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同时,为社会提供了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在认真抓好每年参加“三校生”升学考试的同时,积极与市外各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合作,采取以“中高衔接”、“五年制大专”模式、本专科函授等形式为学生和社会举办学历教育,开放教育学生达7080人。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开展云南开放大学与临沧市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在籍学生约2100人,促进了临沧市村干部管理能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每年完成培训和鉴定达15000人次,培训合格率达98%,就业率达95%以上,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职能。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特聘教师”计划和“云岭教学名师”的培养和认定工作,培养职业教育“云岭教学名师”、市级名师,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落实专、兼职教师相关优惠政策,每年吸纳约200名社会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到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认定和交流制度。落实校长、教师五年一周期全员培训和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年重点培训专业教师约120人,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47%。建立健全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拓展学生服务平台。积极为应届和往届毕业生举办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努力提高毕业生国家资格考试过关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扩大学校办学的影响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