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颜色”
母亲节及端午节快到了,想起去年无意中对母亲说起,想吃她包的粽子,本是无意一说,然春节回家打开冰箱的一瞬间,我惊讶的发现冰箱里居然躺着2个大粽子。为了我的一句话,母亲硬是为长期在外地工作,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的我留了粽子,而这一留就留了大半年。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出生的时候正是吃大锅饭年代,小小的她没能上学,整天跟着大人插秧、采茶、摘豌豆……后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嫁给我的父亲,父亲家穷得叮当响,再加上常年在外地工作,她又生了四个女儿,日子甚是难熬。
但是,母亲是我见过的最勤劳、最坚强、最不虚荣的女人。记得那年,从奶奶家“分家”出来,母亲带着一口土锅,一袋大米,两条被褥,6个有缺口的碗,8双筷子,一坛发霉的泡菜,6个破旧的小凳子,2个漏水的大盆,4个年幼的孩子住进一座废弃的枯井里,日子过得艰难,旁人看着都心酸,可是我的母亲不在意。“谁还没有穷的时候?”她相信凭着自己的双手一定可以改变一切。10后我们家成了村里的首富,这主要的功劳都要归功于我的母亲。
“脚踏实地、辛勤劳动”是母亲教给我们的生活态度。母亲从来不娇惯我们,她总是告诉我们:“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别人的事情要帮着做!”她不让我们闲着,我们也不喜欢闲着,总是力所能及的帮她干各种活。6岁那年,我们走了很远的山路到学校上学,那时没有学校食堂一说,我们必须挤在一间破旧的小屋子里自己做饭、洗衣。当有些小朋友手忙脚乱的“操作”的时候我们早已能从容面对。多年后,我成家了,我更加发现母亲当初教给我的生活技能派上了大用场,让我在婆婆、老公面前“长了脸”,我会做各种口味的家常菜、能腌制各式各样的泡菜、能熬出最香醇的小米酒……这些都是我母亲教的!
“勤俭节约,不虚荣”是母亲对我们的告诫。一条裤子已经打上了好几个补丁,母亲还是舍不得扔,总穿着下地干活。我们也是一样,老大穿不了的衣服就给老二,实在无法缝缝补补了就堆在一起拿去给弹棉花的师傅当做被褥的原料。母亲常说:“一个人是否有钱并不能靠衣着来断定,相反真正的有钱人穿得并不奢华,没有钱的才会靠衣着撑场面!”受母亲的影响,我们姐妹四人长大后在择偶问题上没有一个人“奔着钱去、奔着外表去”,我们找的对象都是诚实、善良、有责任心的那一类人,因而,从不用大半夜去夜店找自己的丈夫,也不用担心“男人有钱就变坏”。
“学会爱”这是母亲给我们上的最重要的一课。偶然听见一位母亲抱怨,只要晚点吃饭孩子们就把所有的菜扫光,半点都不留给她。我突然很庆幸我们从来都不会这样,只要父母在后面吃饭,不管我们有多想吃,我们都会把最好的菜留给父母。因为母亲从小就教我们要学会爱,学会关心、爱护她人,姐妹中一旦谁表现出一点自私,必然会受到惩罚!我们长大之后,小时候所受的“熏陶”自然而然就会在身上“体现”。
听别人说每个人的品行、习性都不同,而个人的品行、习性就是自己的“颜色”,我很庆幸母亲的“颜色”是我所需要、崇拜的那种,让我受益无穷!感谢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