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凹腰街”的由来
“凹腰街”位于临沧城西大街的东段,东接太平街路口和头塘街、西邻区文化馆路口,是临沧城的历史老街,街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历代相传。
“凹腰街”的得名,要追溯到300年前。清康熙年间,勐缅长官司俸廷征之母罗安人建香火院(今子孙庙),道教自此传入。罗安人二十二岁时,丈夫俸胜去世,但她坚贞不渝,终生未改嫁,精心抚养儿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俸廷征为母亲罗安人修建贞节牌坊,以旌表母亲罗安人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的品格。
牌坊建于勐缅城东门外,今区文化馆路口。修建牌坊工程由一对师徒完成,正当牌坊石柱打造完成即将立地而起时,师傅病重隐居,徒弟一筹莫展,一路跟随师傅苦苦问询“师傅啊,怎样才能将石柱立地而起呢?”师傅无奈道“我年事已高,黄土已埋到脖子了,你自己拿主意吧。”徒弟归来面对石柱苦思冥想,忽然间,恍然大悟,“黄土埋到脖子了,知道了、知道了!黄土为梯立石柱!” 徒弟匆匆召集工匠们上工,在西大街东段(现区文化馆路口至太平街路口)就近取土,堆积黄土一台接一台,将石柱竖上去,扣紧销子,石柱牢牢地“钉”在地上,又将石梁、石匾、坊檐等架扣在石柱上。几天后,工程完工,工匠们扒去黄土,一座气派壮观的牌坊立地而起,百姓赞不绝口。该牌坊工程精致,历经风雨和战乱,巍然挺立,为滇南仅有。
牌坊建成后,取土处形成一个“凹”坑,恰因此段位于勐缅城东“腰”部,故得名“凹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