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翔区象脚鼓制作技艺的传承浅谈

刊发时间:2017-07-02 A3版  作者:丁世君

  傣族的象脚鼓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集宗教和娱乐的功能于一体,是傣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在临翔,傣族的象脚鼓除在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千灯节)、开门节、立幡杆节等民俗活动必用外,汉族的春节及其他重大节庆活动都少不了象脚鼓舞表演。象脚鼓舞一般右肩斜挎鼓于胸前,边击鼓边跳,其舞蹈动作多为腿部踢跳和转身动作,用镲、铙钹和铓锣伴奏,可以集体舞蹈或者独舞。
  临翔区象脚鼓主要保存在佛寺,在傣族举行重大节日活动时,由佛爷交由村寨内青壮年男子进行舞蹈表演,节日后交回佛寺统一保管。佛爷负责象脚鼓的日常保管,如发现象脚鼓有彩饰变色和漆色变暗脱落等情况,将在重大节日前进行重新涂绘,确保节日庆祝活动使用时候象脚鼓的完好和美观。
  早年间,临翔区象脚鼓主要从缅甸、德宏、孟定等傣族主要聚居地购入。目前,临翔区境内保存最古老的一只象脚鼓即为区外购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象脚鼓作为临翔区傣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得到了较好发展。随着傣族各类节庆活动的恢复和发展,对象脚鼓的需求不断增加。临翔区一部分具有木工基础的傣族艺人,在修补象脚鼓过程中,认真摸索,研究象脚鼓的制作工艺,制作出了临翔区的象脚鼓。临翔区手工制作象脚鼓,较好地保留了象脚鼓制作的传统工艺,但是因为手工制作较慢,经济效益不明显,目前临翔区境内仅有忙畔街道青华社区、忙巩村、博尚镇勐准村等部分艺人从事象脚鼓手工制作。因为制作的象脚鼓声音雄浑,回声较好,临翔区的手工制作象脚鼓已经能满足区内对手工制作象脚鼓的需求。多年来,临翔区的傣族同胞一直坚持和弘扬象脚鼓文化,在象脚鼓手工制作和象脚鼓舞方面都颇具特点,并不断发展。2009年9月,临翔区“傣族象脚鼓手工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5月,临翔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象脚鼓文化之乡”。
  如今,由于临翔区手工象脚鼓制作周期长,工艺要求严格,销路有限,传统艺人逐渐年迈,学习和从事手工象脚鼓制作技艺青壮年逐年减少,手工象脚鼓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显著制约。
  鉴于此,笔者仅以传统手工艺品转化为文化产品为切入点,对手工象脚鼓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一次思考和探索。
  以“舞”带“鼓”,共同发展促进双赢。傣族象脚鼓是节庆祭祀和歌舞时进行伴奏的乐器,要促进象脚鼓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就要大力推动象脚鼓舞在临翔区的广泛传播。
  把象脚鼓舞作为普及性健身舞蹈进行推广。组织专业文艺创作人员,认真挖掘和收集象脚鼓舞的基本舞步,编排成普及型的健身舞蹈,在临翔区各活动点进行宣传、免费教学和普及推广。通过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学会和接受象脚鼓舞,让象脚鼓舞成为临翔区主要的群众广场健身舞蹈。
  把象脚鼓舞作为临翔区傣族聚居地中小学的重要校本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和开发。象脚鼓舞是傣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传承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的南美九年制学校已经编印了《我是南美拉祜人》的乡土教材,对拉祜族文化进行全面、通俗的介绍。在临翔区的傣族聚居地,编印傣族乡土教材的条件尚不具备,可以先从傣族象脚鼓舞入手,建立规模较小的象脚鼓队,聘请熟悉傣族文化和象脚鼓舞的专家作为教师,从深入了解、学习操作象脚鼓舞为起点,传播和推广傣族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
  搭建象脚鼓舞学习、交流平台,促进象脚鼓舞在临翔区内的推广和对外的宣传推介。目前,临翔区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女子象脚鼓舞大赛,比赛按年龄分组,还按传统打法和创新打法分组。比赛中,临翔区各乡镇(街道)都组织女子象脚鼓队参赛,区直中小学和幼儿园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参赛,各展风采。比赛中,乡镇参赛队伍多以传统打法为主,区直学校以创新打法为主。
  传统和创意结合,促进象脚鼓文化产品多样化发展。临翔区手工制作象脚鼓充分体现了临翔区的傣族文化,并因其音色优美获得了傣族群众的广泛认同。实现临翔区手工象脚鼓产品化发展,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加入创意元素,使其成为多样化的文化产品。
  与土陶文化结合,生产具有象脚鼓文化元素的土陶产品。临翔区的碗窑村是一个具有近300年手工制陶历史的村庄,目前,该村的土陶产品已经在传统食具和酒具的基础上,结合临翔区茶叶产业的发展和群众需求,实现了茶器、花器、装饰品等多样化发展。象脚鼓文化应和碗窑土陶结合,选定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土陶作坊,协调专业艺术人士进行指导,以土陶之质,融合象脚鼓的文化元素,制作具有临翔区象脚鼓文化特色的土陶制品。
  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临翔区的生态文化旅游,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旅游不仅要让游客把美景看在眼里,还要让游客带走属于临翔区的旅游记忆,具有临翔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开发是一项颇具商机的事业。临翔区手工制作象脚鼓,应在保持音质和缩小形制上齐下功夫,制作外形美观而小巧的手工象脚鼓,并在鼓面书写吉祥如意之类的经文,让象脚鼓成为“福鼓”,成为游客在临翔区旅游的主要旅游纪念品。
  与电商平台相结合。过去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的宣传和推介是继优秀质量后的又一关键环节。虽然临翔区手工制作象脚鼓已经得到了群众的肯定,但是,宣传面仍不够广泛,更多的手工象脚鼓的产品需要更好的宣传和出售平台。为此,应借助一定的电商平台,对临翔区手工制作象脚鼓产品进行高密度的宣传、推介,让手工制作象脚鼓被更多的人认识、喜爱。同时,要充分结合“临农易购”等平台,逐步实现手工制作象脚鼓在网上销售。

返回
2025年07月07日  第762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临翔区象脚鼓制作技艺的传承浅谈

刊发时间:2017-07-02 A3版  作者:丁世君 【字体:大 中 小】

  傣族的象脚鼓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集宗教和娱乐的功能于一体,是傣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在临翔,傣族的象脚鼓除在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千灯节)、开门节、立幡杆节等民俗活动必用外,汉族的春节及其他重大节庆活动都少不了象脚鼓舞表演。象脚鼓舞一般右肩斜挎鼓于胸前,边击鼓边跳,其舞蹈动作多为腿部踢跳和转身动作,用镲、铙钹和铓锣伴奏,可以集体舞蹈或者独舞。
  临翔区象脚鼓主要保存在佛寺,在傣族举行重大节日活动时,由佛爷交由村寨内青壮年男子进行舞蹈表演,节日后交回佛寺统一保管。佛爷负责象脚鼓的日常保管,如发现象脚鼓有彩饰变色和漆色变暗脱落等情况,将在重大节日前进行重新涂绘,确保节日庆祝活动使用时候象脚鼓的完好和美观。
  早年间,临翔区象脚鼓主要从缅甸、德宏、孟定等傣族主要聚居地购入。目前,临翔区境内保存最古老的一只象脚鼓即为区外购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象脚鼓作为临翔区傣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得到了较好发展。随着傣族各类节庆活动的恢复和发展,对象脚鼓的需求不断增加。临翔区一部分具有木工基础的傣族艺人,在修补象脚鼓过程中,认真摸索,研究象脚鼓的制作工艺,制作出了临翔区的象脚鼓。临翔区手工制作象脚鼓,较好地保留了象脚鼓制作的传统工艺,但是因为手工制作较慢,经济效益不明显,目前临翔区境内仅有忙畔街道青华社区、忙巩村、博尚镇勐准村等部分艺人从事象脚鼓手工制作。因为制作的象脚鼓声音雄浑,回声较好,临翔区的手工制作象脚鼓已经能满足区内对手工制作象脚鼓的需求。多年来,临翔区的傣族同胞一直坚持和弘扬象脚鼓文化,在象脚鼓手工制作和象脚鼓舞方面都颇具特点,并不断发展。2009年9月,临翔区“傣族象脚鼓手工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5月,临翔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象脚鼓文化之乡”。
  如今,由于临翔区手工象脚鼓制作周期长,工艺要求严格,销路有限,传统艺人逐渐年迈,学习和从事手工象脚鼓制作技艺青壮年逐年减少,手工象脚鼓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显著制约。
  鉴于此,笔者仅以传统手工艺品转化为文化产品为切入点,对手工象脚鼓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一次思考和探索。
  以“舞”带“鼓”,共同发展促进双赢。傣族象脚鼓是节庆祭祀和歌舞时进行伴奏的乐器,要促进象脚鼓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就要大力推动象脚鼓舞在临翔区的广泛传播。
  把象脚鼓舞作为普及性健身舞蹈进行推广。组织专业文艺创作人员,认真挖掘和收集象脚鼓舞的基本舞步,编排成普及型的健身舞蹈,在临翔区各活动点进行宣传、免费教学和普及推广。通过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学会和接受象脚鼓舞,让象脚鼓舞成为临翔区主要的群众广场健身舞蹈。
  把象脚鼓舞作为临翔区傣族聚居地中小学的重要校本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和开发。象脚鼓舞是傣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传承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的南美九年制学校已经编印了《我是南美拉祜人》的乡土教材,对拉祜族文化进行全面、通俗的介绍。在临翔区的傣族聚居地,编印傣族乡土教材的条件尚不具备,可以先从傣族象脚鼓舞入手,建立规模较小的象脚鼓队,聘请熟悉傣族文化和象脚鼓舞的专家作为教师,从深入了解、学习操作象脚鼓舞为起点,传播和推广傣族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
  搭建象脚鼓舞学习、交流平台,促进象脚鼓舞在临翔区内的推广和对外的宣传推介。目前,临翔区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女子象脚鼓舞大赛,比赛按年龄分组,还按传统打法和创新打法分组。比赛中,临翔区各乡镇(街道)都组织女子象脚鼓队参赛,区直中小学和幼儿园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参赛,各展风采。比赛中,乡镇参赛队伍多以传统打法为主,区直学校以创新打法为主。
  传统和创意结合,促进象脚鼓文化产品多样化发展。临翔区手工制作象脚鼓充分体现了临翔区的傣族文化,并因其音色优美获得了傣族群众的广泛认同。实现临翔区手工象脚鼓产品化发展,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加入创意元素,使其成为多样化的文化产品。
  与土陶文化结合,生产具有象脚鼓文化元素的土陶产品。临翔区的碗窑村是一个具有近300年手工制陶历史的村庄,目前,该村的土陶产品已经在传统食具和酒具的基础上,结合临翔区茶叶产业的发展和群众需求,实现了茶器、花器、装饰品等多样化发展。象脚鼓文化应和碗窑土陶结合,选定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土陶作坊,协调专业艺术人士进行指导,以土陶之质,融合象脚鼓的文化元素,制作具有临翔区象脚鼓文化特色的土陶制品。
  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临翔区的生态文化旅游,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旅游不仅要让游客把美景看在眼里,还要让游客带走属于临翔区的旅游记忆,具有临翔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开发是一项颇具商机的事业。临翔区手工制作象脚鼓,应在保持音质和缩小形制上齐下功夫,制作外形美观而小巧的手工象脚鼓,并在鼓面书写吉祥如意之类的经文,让象脚鼓成为“福鼓”,成为游客在临翔区旅游的主要旅游纪念品。
  与电商平台相结合。过去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的宣传和推介是继优秀质量后的又一关键环节。虽然临翔区手工制作象脚鼓已经得到了群众的肯定,但是,宣传面仍不够广泛,更多的手工象脚鼓的产品需要更好的宣传和出售平台。为此,应借助一定的电商平台,对临翔区手工制作象脚鼓产品进行高密度的宣传、推介,让手工制作象脚鼓被更多的人认识、喜爱。同时,要充分结合“临农易购”等平台,逐步实现手工制作象脚鼓在网上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