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城乡人居环境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这个长期系统工程的前沿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有效反映出一个地方综合工作的运行情况;良好的城乡环境不仅可以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还能成为带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最终带动经济社会和谐健康稳步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城乡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相比过去可谓日新月异天翻地覆。可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突出地摆在人们的面前——那就是“城乡人居住环境”的治理问题。它和不断改善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明显的对立,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文素质却得不到相应提升的矛盾。亟待改进的不合理的城镇或村庄规划布局、城市或乡村环境治理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必须抓好的工作。
城乡人居环境是一个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镜子,优美整洁的工作、生活、居住环境更是这个地方人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一个生活环境脏、乱、差的城市或乡村,就无法体现这个地方精神文明的进步。所以说,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非常重要。但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不能重规划轻落实,不能只宣传,不实干,不能纸上谈兵,而不重实际成效。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任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事项,且每项工作都不容忽视,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头发胡子一把抓,而应该有主次先后之分。笔者认为,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中,科学规划、制度保障、监督严格、宣传造势尤为重要。只有四者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才能全面有效推动工作。
遵循科学结合地方特点进行合理规划,是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的首要工作,规划应具备长期性和前瞻性。对违背规划,影响城乡面貌不属于保护的建筑物,要依法依理坚决拆除,杜绝利用粗暴简单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开展违章拆除工作。拆除工作不能拖延时限,要做到跟进监督,快捷时效。规划不科学往往会给一个城镇或者一个村庄的发展带来制约,例如有些城市,过去的规划没有考虑长远,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目前面临大规模的拆除重建,这既是资源的浪费,也给地方财政带来非常大的压力。还有些村庄道路,就是过去缺少科学规划,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村道路狭窄导致交通运输困难。所以,规划是一个地方提升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前提条件,规划应该遵循一个地方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应具有科学长期性和发展的前瞻性。就目前农村现状来看,一是要做好牲畜养殖场所的合理规划,做到既不影响村容村貌,又不影响到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二是要规划开展好厕所文化建设,既要做好公厕建设又要抓好农户厕所的建设。三是要规划好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
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后,就必须有相应的长效机制作为实施保障。而强有力的制度又是提升工作的有力抓手,工作制度不能挂在墙上,必须与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更不能搞形式走过场,不能口号喊了几年,却不见实效。不能抓一段时间,一阵风过去了,死灰复燃。而是应该成立专管部门,将此项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工作来抓,通过从上到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严格签订相关责任书,将制度作为各部门的年终考核工作机制。结合当前深入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村规民约,将工作从基层农村抓起抓实。
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不仅涉及面广也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急功近利。既然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就得有良好的监督机制来制约和推进,不能上面来检查,突击搞一下,检查过了又是老模样。不能只重视抓环境卫生而轻视人的思想的教育,工作必须做到方方面面有机衔接,而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意识决定行动。监督机制应该常态化,日常工作中,要从上到下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将监督机构设置到村组一级,通过设立村组一级卫生监督员,在农户中实行门前卫生“三包”制度,通过监督员监督和户与户之间的监督,让农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宣传是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的动力,但宣传不能只是报纸上谈谈电视上说说,而要深入工作对象,耐心细致地反复讲解,让工作对象明白事理,心无疑惑。当前农村人口素质相对较低,长期不良的卫生习惯普遍存在,要抓好此项工作既需要投入时间又需要投入精力,因此,宣传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抓好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全面深入推进脱贫工作,结合文艺下乡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的开展,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好提升人居环境工作,使宣传工作常态化,通过长期不断的宣传,使广大群众真正懂得提升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提升人居住环境工作带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