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林富民 绿满临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盛夏临沧,一条条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色大道通向四方,山上的核桃果挂满枝头……据省林业厅发布的全省森林资源主要数据显示,临沧市经济林木类资源面积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森林覆盖率64.69%,远远高于全省的59.3%。临沧成为“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恒温之都”“云南最佳生态州市”“云南省园林城市”,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大力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新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新理论的指引下,我市秉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坚持把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大美临沧”的重要内容,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统筹发展,走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景美民富、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绿色城市。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市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突出“世界佤乡·天下茶仓”的品牌定位,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大机遇,以建设森林繁茂、水系发达、空气清新、人文荟萃、经济循环的“大美临沧”为目标,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契机,以争当生态建设排头兵为动力,加快构筑生态高地,先后出台了《关于临沧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建设森林临沧的决定》,通过实施滇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按照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合理的森林城镇体系”的要求,积极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全面开展“森林临沧”建设。以沿江、沿路、沿边“三线”区域为重点,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机遇,重点整治公路沿线、江河流域、库区、城市面山等生态脆弱区域。累计实施退耕还林208.8万亩,全市年新造林均在100万亩以上,完成城乡植树造林1738万株。
新举措——绿色发展拉开大幕
创新发展机制,采取发展新举措,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保护绿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城镇。
修复保护生态,保护绿色资源。制定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编制《临沧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颁布实施,建立以生态护林员为主的六大员管理机制,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保护网络。建立县(区)、乡、村、农户联动开展“森林临沧”建设创建森林城市的工作机制,形成城市、乡村互动发展,共建森林城市的良好态势,境内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依托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和工程造林,建成一大批林产业发展基地,促进林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持续化发展。积极打造投资洼地,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发展林产业,一大批林业企业入驻临沧建基地、搞加工,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完善城市生态,建设绿色城镇。从城市到农村建起一批小公园、小广场、小湿地,建成一批以珍稀植物、名贵花木为主体的城市公园和休闲绿岛,以临翔区城市森林公园、花果山森林公园、旗山森林公园、各县城主城区滨河森林公园为代表的一批城市森林公园先后启动建成,城市绿色景观基本形成。凤庆县森林县城通过省级验收并授牌,成为全省第一个省级森林县城,临沧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全市共建成森林村庄325个,市级命名授牌69个。
新成就——生态文明建设惠及民众
临沧97.5%的面积是山区,山区是各族群众生存的基础,也是发展生态林产业的重点。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产业,着力推进中高海拔地区核桃、低热河谷地区澳洲坚果,林下发展茶叶、魔芋、水果、药材、森林蔬菜、咖啡等生态林产业建设,促进资源利用与高效立体林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了“核桃+”“坚果+”等造林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多元化、立体化,形成了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生态发展格局。依托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和工程造林,年新造林均占国土面积的2%以上,累计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827.47万亩,其中核桃800.39万亩、澳洲坚果190.45万亩,建成“万元山”129.38万亩,促进了临沧林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持续化发展。2016年林业总产值165.29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3800元。生态产业的发展,催生出林农专业合作社774个,加入农户7万多户,经营林地面积116.25万亩,全国最大的澳洲坚果基地相继诞生。生态产业成了支撑山区群众脱贫的坚实基础,让广大山区群众得到了实惠,更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