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水网建设迈入“快车道”
截至2016年底,全市建成中小型水库255件,有效灌溉面积192万亩
本报讯 (记者 王朝宇)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临沧是云南省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山高谷深,河流纵横,共有大小河流1047条,建有漫湾、大朝山、小湾3座上百万千瓦级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大干水利工程和加快水利改革,强势推进水利建设,一批批水利工程在临沧落地开花,大批水利工程竣工验收,水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狠抓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民生水利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防洪抗旱能力建设和水利改革等工作,实施了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五小水利”、农村人畜饮水等水利工程,建成了一批事关民生的重大水利设施,临沧水利建设实现了跨越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市建成中小型水库255件,总库容4.99亿立方米,水利工程实际年供水量7.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92.4万亩。累计建成地方小水电站165座,水电装机容量92.82万千瓦,年发电量26.66亿千瓦时。
水利投资建设规模空前。“‘十二五’期间,全市水务系统争取各级财政投入资金65.54亿元,比“十一五”期间13.66亿元增长380%。”据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全市累计完成水利水电固定资产投资252.67亿元,是“十一五”的5.6倍。
开工项目最多。全市列入《国家“十二五”中型水源工程建设规划》8件中型水库、列入云南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8件小(一)型水库已全部开工建设,并新开工了10件规划外小(一)型水库工程,在建水源工程的总库容2.75亿立方米。
农田水利持续改善、群众受益最多。全市列入全国和全省规划的147件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实现了全市8个县(区)全覆盖,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列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规划》项目启动实施22件,完工10件。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建设任务。全市累计建设“五小水利”工程11万件,累计解决85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国家下达的15个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全面完工,启动实施了一批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全市累计建成规模以上灌区106处。
防汛抗旱减灾成效明显。积极探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抗旱救灾模式,组织实施一批抗旱应急工程,确保了全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科学防范局部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全面完工并投入试运行,累计完成投资9449万元,初步建成省、市、县联网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小河流、主要支流、国际界河等河道治理项目全面实施,完成河道综合治理长度165公里,建成堤防长276公里,投资81478万元,全市防洪能力显著提升。
水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快。组织对县(区)人民政府2014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进行考核。严格“三条红线” 管理,全面完成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0.2亿立方米以下的省级考核目标,出台了《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将临翔区列为全省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2016年,省政府对市政府2015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评为良好等次,得分88.53分,排名全省第三;省政府对市政府“十二五”期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考评,我市得分88.34分,排名全省第二。
水利改革全面深化。深化水利投融资及市场化改革,切实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做实做强水利投融资平台,市水务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累计获批准贷款规模9.48亿元,累计贷出8.19亿元,充分发挥了“应急、放大”功能。组建新的水利融资平台“临沧市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并将在“十三五”水利建设中承担和发挥重要作用。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审批事项减少到11项。我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得到了国务院、水利部和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大力推进水利依法行政工作,在连年干旱、水资源分配紧张的形势下,没有发生因水事纠纷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