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注重扶志和扶智
自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27241”脱贫攻坚工程为抓手,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全市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渐行渐近。
然而,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等因素制约着脱贫攻坚步伐。如何让脱贫出列群众不再返贫?如何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如何确保我市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笔者认为,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扶贫与扶志和扶智的有机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过扶志和扶智,充分激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发挥好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凝聚合力,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张家口市考察时指出。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扶贫帮困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值得深思,有的贫困户不属因病、因学或天灾人祸等因素致贫,多年来受帮扶资助,至今却仍未摆脱贫困。这些贫困人口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与缺乏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短的精神和理念紧密相关。因此,在开展扶贫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财物等有形的东西来送温暖,更要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扶志向、树志气、增信心,弊除 “等、靠、要”的懒汉思想。在工作中,更需要党员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沉下身子到一线,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采取围火塘、进地头、拉家常等方式,帮助贫困户找“病因”、开“药方”,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扶起他们摆脱贫困、力求致富的志气和志向,帮助他们理清脱贫思路,制定脱贫措施,引导他们脚踏实地通过辛勤劳动拔“穷根”、奔小康。
扶贫必扶智。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苦干实干加巧干,要运用智慧、利用知识、使用技巧来干事干成事。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同步规划、实施、考核。要加大统筹力度,关爱弱势群体,将教育资源重点向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同时,要通过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素质。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能是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各有关部门要深入一线广泛开展调研,充分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再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培训要“接地气”, 采取“集中培训”和“送技能进村组”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真正发挥培训立竿见影的功效。
“志智双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扶志与扶智是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的,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