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村带领群众走上小康路

刊发时间:2017-07-07 A1版  作者:字学林 张新华

从“空壳村”到“致富村”

和平村带领群众走上小康路

  村容村貌整洁干净、田间地头硕果累累……如今,走进沧源自治县勐省镇和平村,村干部带领群众埋头苦干、发展产业的场景随处可见。抓住政策机遇、深挖潜力优势、壮大集体实力,是当前和平村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最真实的写照。
  能从曾经的负债累累到如今脱贫破壳,和平村党总支书记李永军颇感欣慰,9年前接任村党总支书记时,因为没有集体经济,他从家中取出一万元存款,用于村委会的办公及接待。让他自己都有些意外的是,经过9年发展后,如今的和平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已经达到46万元,累计存款235万元,和平村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各地学习的脱贫破壳的典型。
  2007年以前,和平村集体无收入,村委会账目上只有81元,并负债10万余元。党组织软弱涣散,无钱办事、无力做事,说话没人听、做事无人跟。活动场所破旧不堪,功能不齐,村容村貌脏乱差,社会风气一直得不到好转,群众没有主心骨,大批优秀青年只想外出打工。
  2007年,趁换届之际,和平村配齐配强了村党组织班子,立足实际,围绕推进产业发展、盘活资产资源,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抓实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目前,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45.72万元,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因地制宜开辟壮大集体经济途径
  面对移交到手上的一本负债10余万元的账本,没有集体经济,如何填上这块空白首先成为新当选党总支书记李永军“新官上任”后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不过,这名在外打拼多年的“能人”很快想到了村里那些大片的集体土地。为发展集体经济,他开始带领村“两委”成员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为村集体“造血”。
  “一方面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开展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村庄整治等项目,规范原有的村集体土地,将2600亩集体地一一登记在册。”李永军介绍,整合集体土地后,按照每年每亩30至40元的价格出租给企业,每年可收取近16万元的租金,群众可以为企业打工,并跟着发展产业,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也带动整个村的产业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另外,当地还大力整合资源,全面清查集体所有资产、负债和资产权属,摸清集体资产家底,盘活资源。针对和平村交通方便,资源丰富的实际,当地充分整合河道资源、人饮资源,村“两委”注册“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为经济实体,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由企业以设备、资金、劳力投入为股本,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采取资源开采经营权和提供优质的协调服务为股本,共同开展合作,每年获得13万元的固定分红;另一方面,围绕“以水养水”的工作思路,在上级补助130万元的基础上,村集体出资65万元,党组织带领群众投工投劳三个月,建好水利设施、引入水资源,及时解决了全村的饮水问题,同时采取“经济实体+用水合作社+会员”合作模式,以村属地水源点的水资源及水利设施入股,由用水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为企业供水,盘活了资源,解决了群众用水难题,也增加了村集体10万元的收入。
  依法依规用好用活资金增强凝聚力
  如今,在沧源县乃至整个临沧市,和平村都是空壳村“破壳”的先进典型。不过,对村两委以及村党总支书记李永军而言,破壳、“有钱”仅仅是第一步,如何使用和分配这些资金,提升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同样是村两委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和平村“两委”对集体经济收入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法,对村集体经济收益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结合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村党组织集体研究后拿出集体收入的一部分,在每个村寨各个角落都配备了垃圾桶,并专门聘请了一名村民定时对垃圾统一清运和管理,保证寨子干净、整洁,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
  有了收入以后,和平村党总支开始着力改善本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近年来在上级项目的支持下,村集体拿出80余万元,用于修建村(组)党员活动室及购买设施设备、建设120亩高价值水果党员示范基地、扩修了进村硬板路……同时,还不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教育、就业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村民的素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十多年间,从负债累累的空壳村到如今褪去“空壳”,和平村党组织已经变得底气十足,为老百姓办事的能力也更强,身为村党总支书记的李永军也不再为到村里的小卖部赊办公用品而苦恼。这样的转变背后,隐藏着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套好的工作机制,一个好的发展目标,一个好的发展思路,这是和平村成功转型的秘方。

返回
2025年07月07日  第762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和平村带领群众走上小康路

刊发时间:2017-07-07 A1版  作者:字学林 张新华 【字体:大 中 小】

从“空壳村”到“致富村”

和平村带领群众走上小康路

  村容村貌整洁干净、田间地头硕果累累……如今,走进沧源自治县勐省镇和平村,村干部带领群众埋头苦干、发展产业的场景随处可见。抓住政策机遇、深挖潜力优势、壮大集体实力,是当前和平村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最真实的写照。
  能从曾经的负债累累到如今脱贫破壳,和平村党总支书记李永军颇感欣慰,9年前接任村党总支书记时,因为没有集体经济,他从家中取出一万元存款,用于村委会的办公及接待。让他自己都有些意外的是,经过9年发展后,如今的和平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已经达到46万元,累计存款235万元,和平村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各地学习的脱贫破壳的典型。
  2007年以前,和平村集体无收入,村委会账目上只有81元,并负债10万余元。党组织软弱涣散,无钱办事、无力做事,说话没人听、做事无人跟。活动场所破旧不堪,功能不齐,村容村貌脏乱差,社会风气一直得不到好转,群众没有主心骨,大批优秀青年只想外出打工。
  2007年,趁换届之际,和平村配齐配强了村党组织班子,立足实际,围绕推进产业发展、盘活资产资源,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抓实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目前,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45.72万元,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因地制宜开辟壮大集体经济途径
  面对移交到手上的一本负债10余万元的账本,没有集体经济,如何填上这块空白首先成为新当选党总支书记李永军“新官上任”后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不过,这名在外打拼多年的“能人”很快想到了村里那些大片的集体土地。为发展集体经济,他开始带领村“两委”成员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为村集体“造血”。
  “一方面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开展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村庄整治等项目,规范原有的村集体土地,将2600亩集体地一一登记在册。”李永军介绍,整合集体土地后,按照每年每亩30至40元的价格出租给企业,每年可收取近16万元的租金,群众可以为企业打工,并跟着发展产业,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也带动整个村的产业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另外,当地还大力整合资源,全面清查集体所有资产、负债和资产权属,摸清集体资产家底,盘活资源。针对和平村交通方便,资源丰富的实际,当地充分整合河道资源、人饮资源,村“两委”注册“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为经济实体,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由企业以设备、资金、劳力投入为股本,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采取资源开采经营权和提供优质的协调服务为股本,共同开展合作,每年获得13万元的固定分红;另一方面,围绕“以水养水”的工作思路,在上级补助130万元的基础上,村集体出资65万元,党组织带领群众投工投劳三个月,建好水利设施、引入水资源,及时解决了全村的饮水问题,同时采取“经济实体+用水合作社+会员”合作模式,以村属地水源点的水资源及水利设施入股,由用水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为企业供水,盘活了资源,解决了群众用水难题,也增加了村集体10万元的收入。
  依法依规用好用活资金增强凝聚力
  如今,在沧源县乃至整个临沧市,和平村都是空壳村“破壳”的先进典型。不过,对村两委以及村党总支书记李永军而言,破壳、“有钱”仅仅是第一步,如何使用和分配这些资金,提升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同样是村两委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和平村“两委”对集体经济收入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法,对村集体经济收益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结合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村党组织集体研究后拿出集体收入的一部分,在每个村寨各个角落都配备了垃圾桶,并专门聘请了一名村民定时对垃圾统一清运和管理,保证寨子干净、整洁,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
  有了收入以后,和平村党总支开始着力改善本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近年来在上级项目的支持下,村集体拿出80余万元,用于修建村(组)党员活动室及购买设施设备、建设120亩高价值水果党员示范基地、扩修了进村硬板路……同时,还不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教育、就业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村民的素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十多年间,从负债累累的空壳村到如今褪去“空壳”,和平村党组织已经变得底气十足,为老百姓办事的能力也更强,身为村党总支书记的李永军也不再为到村里的小卖部赊办公用品而苦恼。这样的转变背后,隐藏着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套好的工作机制,一个好的发展目标,一个好的发展思路,这是和平村成功转型的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