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精准扶贫“经”(小说)
一
2017年元旦当天,宁沧日报记者刘云正为自己写的一篇通讯《李家脱贫摘帽记》犯难。原来就在当天稿件要上版的时候,与刘云一起去采访的记者陈晓玲得知,当事人李锥12月突发重病,是肾功能衰竭,花了医药费近万元,目前正在住院透析治疗,可能会返贫。稿件上还是不上?刘云忐忑不安地请示当晚值班的领导何副总编。何副总编一口气看完稿件,他知道全市7县1(区)中,彩云县2016年是第一个脱贫摘帽县,李锥是彩云县查房乡的一个农民,突发重病,的确会让他家返贫,但读了刘云的通讯,又感到李锥重病前的这本扶贫脱贫经值得一念,于是改标题为《李家精准扶贫“经”》,元旦发上篇,待彩云县脱贫验收后,刘云等可下乡“盯”住采访,在3月份左右发中篇,至于下篇,时间可长一点,要关注党和政府对他家的关怀,社会对他家的关心;围绕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生病治疗、上学读书等方面“盯”死不放,在农村扶贫脱贫防返贫中总结出好的经验进行宣传。
二
第二天,报纸送到正在摆摊的老倌李老憨手中,老人一边读,一边泪水也哗哗地流了出来……
李老憨是彩云县查房乡大河边村人,他家所在的地点,离村公所近10公里,地名背阴寨,村驻地虽在勐麻河边,但因海拔高,气候冷,农业生产只能种包谷、苦荞,不能种水稻,还算万幸,这家农户有点茶园。
李老憨生于解放初期,尽管地方贫穷高寒,但他还是属于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那一代,读了几年书,算高小生,后娶妻生子,至1979年代,他妻子罗太秀先后为他生下三个儿子,李锤、李锥和李锣。这三个儿子的名字,说怪也不奇怪,可都有故事。生老大李锤时,接生婆在产床边发现了一支铁钉锤。原来,该乡盛产手织编的马扎椅,罗太秀在娘家时,从小学编,是一把好手。编织马扎椅麻线时,有时要用小锤敲敲,勤劳的罗太秀,临产前还在床前编织,领着小铁锤睡觉,所以钉锤成罗太秀的伴产物,李老憨见妻子这般辛劳,且又喜欢五行中“金”字,恰铁锤有金字旁,就将大儿子取名“李锤”。两年后生老二李锥,产床前也发现了一把锥子,这也是罗太秀编织马扎椅所用,顺理成章取名李锥。再隔两年,又生老三,取名李锣这事就有点传奇了——那天是村里宣传计划生育,来了个宣传队,敲锣打鼓,罗太秀身怀有孕,但在妇女组长动员下,也去看演出,当听到几声锣鼓响,罗太秀突然肚痛,面临生产,吓得卫生员为她在一间房子里接生,又是一个“带把”的小子,取名李锣。1978年后改革开放,这三兄弟也蚕豆背豌豆地成长起来,到198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农民也讲政策,一对育龄夫妇,只准生二胎,间隔三年,凡育龄夫妇,不准超生,动员作节育手术。
查房乡实行计划生育,生二胎的必有一方做节育手术。县计生委到乡里试点,多为女方结扎或埋线节育,也有男方做节育手术的。罗太秀通情达理,要去做结扎,李老憨强烈反对,说由他去做结扎。可是,一旦手术队进村,他人便无影无踪。原来,李家之所以生了三胎,是李老憨二胎后想生一个女儿;因为生男儿是“贴本”,要建房子,要筹彩礼金,生女儿嘛可回收彩礼彩金,旱涝保收。但李老憨事不如愿,老三仍是个“贴本货”,所以他要生老四。为逃避手术,李老憨跑到宁沧街头摆小地摊卖杂货。罗太秀在妇女组长反复动员下,悄悄做了结育手术,加上她年过四十,再生育的几率小了,所以,村里也不再去找李老憨的踪迹。李老憨因为罗太秀不经他同意做了手术赌气,一直找借口经常不回家,到2010年,干脆在宁沧租了一小间房,办了营业执照,摆起小电器、小杂货摊子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