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帮扶 精准脱贫甩穷帽
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脱贫攻坚力度,为临沧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和全省“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全面提速、“两型三化”产业升级方向的明晰,特别是临沧被列为全省铁路、高速公路“五出境”通道之一,临沧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区位、开放、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发挥,为全市扩大沿边开放、拓展发展空间、补齐发展短板、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全面实施“27241”脱贫攻坚工程,争取到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33.2亿元,启动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安置点172个,深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活动,驻村扶贫工作队覆盖全部贫困村。
依乡研情,深挖穷根求脱贫。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实施精准脱贫就要了解民情,深入群众中去。临沧集中了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等多种特殊区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态失调、自然条件差、生产手段落后、粮食产量低、生活能源短缺的地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群众深度贫困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单一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多年来一直从事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家庭收入单一,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比例较低。还有少部分群众靠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没有根本改变。一部分贫困群众已经习惯于等政府救助帮扶,缺乏改变现状的信心、决心和行动,有的甚至“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投入需求大,基础设施落后,水利、交通瓶颈制约突出。
举全市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认真落实扶贫攻坚的每一个环节,弄清群众的住房情况、产业情况、基础设施等,掌握乡情找穷根。针对了解的市情和扶贫情况,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村采取扶贫项目拉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捆绑发展、就近务工等模式,确立了各个贫困村的扶贫主导产业;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帮扶责任明白卡、台账,并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动态化管理,真正做到精准识别贫困村、贫困户,为后续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首先要深刻认识做好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责任担当,加强领导,增强信心,发动群众,集中精力,狠抓落实,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满意的答卷。
盖新房,致富脱贫奔小康。精准脱贫就得让农民住上放心房,要一手抓好建房子,一手抓好产业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困难群众早日脱贫。在新民居建设中,积极将户型美观与功能齐全实用相结合,将安居房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庭院经济、农家旅游、农民增收相结合,按照因地制宜、科学有效、节约土地、合理布局的要求,将“安居富民”工程统一纳入建设总体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及“专业队伍规划,村民审议方案,乡村组织实施,农民自建为主”的原则,按“四不落后”标准(面积不落后、功能不落后、质量不落后、产业不落后),认真落实安居房补助政策,公共设施建设以政府投资和群众投工投劳方式为主进行实施,按照“政府规划、群众自愿、统一设计、统分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来推动建设工作,确保群众新建房屋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实现水、电、路、厨、厕、浴六项功能配套,既抗震又舒适,既安居又富民的目标。
兴产业,不等不要甩穷帽。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做到哪里需要什么产业就把适合的产业放到哪里,哪里能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就把适合的产业安到哪里。不是胡子头发一把抓,而是让群众能赚钱,让产业能落地。
推技能,增加收入助脱贫。为满足进城务工人员求职就业和企业用工需求,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早日脱贫致富,通过进村入户、进家见人、电话调查交流等切合农村实际的调查方式逐一摸底,对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全面了解其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岗位需求、就业服务需求等基本情况,详细介绍劳动务工地的基本情况和劳动任务,激发劳动愿望,知晓预期收入,消除思想顾虑。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邀请相关单位就外出务工的基本常识、维权、安全生产、劳动法等开展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力争达到培训村不漏户、户不漏人。针对不少本地村民存在外出务工“时间短、离家近、快结算、好单干”的实际,章驮乡主动与村“两委”充分酝酿和多方协调,积极与强力集团、泊乐通道路运营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对接,有计划地组织辖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道路管理务工劳动,组建成立章驮乡精准脱贫外出务工工作服务站,具体开展政策宣传、提供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动维权等服务,加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建立劳务输出台账,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依法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真正为外出务工群众撑起“保护伞”。2016年为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建档立卡贫困务工人员协调就业岗位36个,为群众增收,贫困户按计划脱贫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