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德村:绿色产业唱响脱贫之歌

刊发时间:2017-07-10 A1版  作者:罗新祥 李廷昌 李廷昌

  七月流火,酷暑难挡。可当记者一行走进凤庆县洛党镇和德村时,雨后的村庄满眼披绿,阵阵凉风顿时让人心旷神怡:绿色的核桃,绿色的茶叶,绿色的蚕桑,绿色的村庄,绿色的家园,和德村以绿色唱响脱贫攻坚主旋律,焕发着勃勃生机。
  “进入雨季,虽然森林防火可以暂松一口气,但一年的植树造林很快就开始了。”村里的生态护林员杨祖云带我们到他家的核桃地,边看边介绍。家住洛党镇和德村高峰组的杨祖云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个孩子分别上初中和小学,因缺乏技术致贫。“生态护林员巡山护林,承担着山林管护,植树造林等任务,每年每人补助8163元呢。”杨祖云的妻子快人快语,“现在这笔钱还存着,就等着盖厨房了。”
  “如今用电煮饭,用上了太阳能,安装了节能灶,几乎没人用柴烧火做饭了。”从2001年就担任村护林员的祁正红,见证了村民们环保意识的变化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地处凤庆县城西南部的和德村,是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01户农户1376人,农业人口129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1户495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721亩,泡核桃3300亩,茶叶2150亩,蚕桑1050亩,魔芋320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茶叶、核桃、蚕桑、劳务输出等为主。
  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和德村在提升群众技能上下功夫,以学科学、用科技为抓手,积极创新蚕桑种养殖模式,不断提升村民养殖效益。村主任杨祖礼说,全村创新蚕桑种养模式,做工作还是比较困难的。针对实际情况,村“两委”采用了“党员+党建+群众”的模式,把修建产业路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桑园里的机耕路推通,再把蚕房盖在基地中间,有效解决了桑叶搬运难题,使老人和小孩不用花费更大力气就能种桑养蚕,发家致富。和德村采用“基地+蚕房+公路”的做法,把劳力节省出来,家里的老人、妇女既可照看小孩,又可以在基地里养蚕挣钱。如今,和德村创新蚕桑种养模式的做法已为村民所接受。大家都说,这种创新的蚕桑种养模式,不仅节省劳力,而且收入也大幅提升,值得长期推广。
  在绿色产业发展中,全村共有退耕还林面积1650.9亩,其中:2004年退耕还林种植蚕桑500亩、西南桦50.9亩;2006年退耕还林种植茶叶300亩;2016年退耕还林种植泡核桃500亩;2017年退耕还林种植泡核桃300亩。
  2016年,1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高价值经济林木1785株(金丝楠木705株、红豆杉1080株),种植雪桃535株、沃柑橘70株。全村所有农户每户种植车厘子30株,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种植40株;每户种植鸡血藤50株,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种植60株。退耕还林种植泡核桃500亩,村主干道路6.5公里沿路边种植泡核桃502株,点播种植铁核桃100亩。完成1200亩工程造林和500亩华山松点播。在4个村民小组种植蚕桑500亩。安装太阳能61台,安装节能灶45台。与传统的灶具相比,每年每台可节约燃料约1吨,节约支出1000元,保护树木约10株。节约木材45立方米。
  目前,村里种植核桃3300亩,盛果期550亩,初果期1200亩,未挂果1550亩,全村每年核桃收入约200万元;累计种植蚕桑1050亩,养蚕680亩,实现总收入17.2万元;种植茶叶2150亩,按每亩平均收益800元计算,总收入达172万元。
  2016年,全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521元。
  “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和德村,公路建设四通八达,绿色产业长足发展,群众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返回
2025年07月07日  第7632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和德村:绿色产业唱响脱贫之歌

刊发时间:2017-07-10 A1版  作者:罗新祥 李廷昌 李廷昌 【字体:大 中 小】

  七月流火,酷暑难挡。可当记者一行走进凤庆县洛党镇和德村时,雨后的村庄满眼披绿,阵阵凉风顿时让人心旷神怡:绿色的核桃,绿色的茶叶,绿色的蚕桑,绿色的村庄,绿色的家园,和德村以绿色唱响脱贫攻坚主旋律,焕发着勃勃生机。
  “进入雨季,虽然森林防火可以暂松一口气,但一年的植树造林很快就开始了。”村里的生态护林员杨祖云带我们到他家的核桃地,边看边介绍。家住洛党镇和德村高峰组的杨祖云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个孩子分别上初中和小学,因缺乏技术致贫。“生态护林员巡山护林,承担着山林管护,植树造林等任务,每年每人补助8163元呢。”杨祖云的妻子快人快语,“现在这笔钱还存着,就等着盖厨房了。”
  “如今用电煮饭,用上了太阳能,安装了节能灶,几乎没人用柴烧火做饭了。”从2001年就担任村护林员的祁正红,见证了村民们环保意识的变化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地处凤庆县城西南部的和德村,是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01户农户1376人,农业人口129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1户495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721亩,泡核桃3300亩,茶叶2150亩,蚕桑1050亩,魔芋320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茶叶、核桃、蚕桑、劳务输出等为主。
  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和德村在提升群众技能上下功夫,以学科学、用科技为抓手,积极创新蚕桑种养殖模式,不断提升村民养殖效益。村主任杨祖礼说,全村创新蚕桑种养模式,做工作还是比较困难的。针对实际情况,村“两委”采用了“党员+党建+群众”的模式,把修建产业路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桑园里的机耕路推通,再把蚕房盖在基地中间,有效解决了桑叶搬运难题,使老人和小孩不用花费更大力气就能种桑养蚕,发家致富。和德村采用“基地+蚕房+公路”的做法,把劳力节省出来,家里的老人、妇女既可照看小孩,又可以在基地里养蚕挣钱。如今,和德村创新蚕桑种养模式的做法已为村民所接受。大家都说,这种创新的蚕桑种养模式,不仅节省劳力,而且收入也大幅提升,值得长期推广。
  在绿色产业发展中,全村共有退耕还林面积1650.9亩,其中:2004年退耕还林种植蚕桑500亩、西南桦50.9亩;2006年退耕还林种植茶叶300亩;2016年退耕还林种植泡核桃500亩;2017年退耕还林种植泡核桃300亩。
  2016年,1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高价值经济林木1785株(金丝楠木705株、红豆杉1080株),种植雪桃535株、沃柑橘70株。全村所有农户每户种植车厘子30株,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种植40株;每户种植鸡血藤50株,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种植60株。退耕还林种植泡核桃500亩,村主干道路6.5公里沿路边种植泡核桃502株,点播种植铁核桃100亩。完成1200亩工程造林和500亩华山松点播。在4个村民小组种植蚕桑500亩。安装太阳能61台,安装节能灶45台。与传统的灶具相比,每年每台可节约燃料约1吨,节约支出1000元,保护树木约10株。节约木材45立方米。
  目前,村里种植核桃3300亩,盛果期550亩,初果期1200亩,未挂果1550亩,全村每年核桃收入约200万元;累计种植蚕桑1050亩,养蚕680亩,实现总收入17.2万元;种植茶叶2150亩,按每亩平均收益800元计算,总收入达172万元。
  2016年,全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521元。
  “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和德村,公路建设四通八达,绿色产业长足发展,群众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