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扎实推进产业扶贫
上半年,全市农业部门累计向上争取资金45303.53万元,项目资金重点用于产业发展
本报讯 (记者 罗新祥 通讯员 罗 辉) 以产业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永续支撑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以来,我市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抓好抓落实。上半年,全市农业部门累计向上争取资金45303.53万元,项目资金重点用于产业发展,并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大力倾斜,助推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增收脱贫。
突出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制定《临沧市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实施精准扶贫行动计划》,组织编制了市、县(区)“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及“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划,制定产业扶贫发展总体思路及产业扶贫重点任务,建立农业产业扶贫领导挂钩专家服务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发展产业脱贫工作。
扎实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长短结合、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原则,实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核桃、茶叶、甘蔗、烤烟、蔬菜、蚕桑、坚果、咖啡、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布局,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上半年,全市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155.38万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280余万亩,累计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82个,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产业发展项目,贫困人口人均有增收产业基地5亩以上14.06万人。
创新机制,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全市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支持力度,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变“补给式”扶贫为“带动式”扶贫。上半年,全市24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建立专业合作组织503个,建立资金互助组织107个;全市农业产业发展获得金融支持40041万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金融支持3930万元;94个农业企业、711个专业合作组织、38个家庭农场、352个专业大户,帮扶29628户贫困户111892名贫困人口发展农业产业增收6292万元,人均增收562元。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努力消除“空壳村”。市农业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扶贫办,联合制定下发了《临沧市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明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政策支持、主要发展模式和保障措施,为推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保障措施。上半年,全市24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下41个,1至5万元173个,5万元以上16个。
着力提升贫困劳动力综合素质。大力开展“菜单式”、“订单式”、“绿色证书式”培训,着力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培养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行动计划,建立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机制,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发展的内生动力。上半年,全市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111718人次,其中,贫困户18387户,贫困人口38074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3467人。
认真落实农业部门产业扶贫职责。为确保产业扶贫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市农业局认真履行“牵头、推进、督导”职责,牵头、参与制定《临沧市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实施精准扶贫行动计划》《临沧市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开展脱贫攻坚“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建立市、县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挂钩服务工作机制,会同财政、金融办等部门起草《临沧市产业精准扶贫政策扶持方案》《临沧市市级产业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上半年,市、县农业部门开展领导挂钩专家服务基层扶贫工作297场次,进行技术指导服务贫困人口14118人次。